气功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西游记是气功书吗之二解释一首诗
TUhjnbcbe - 2023/4/25 18:42:00
怎样才能治好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302821.html

有一首不显眼的闲诗,赋在小说的第七回“八卦炉内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一篇中,它是道教思想渗入“西游”故事的一次关键冲锋,是一个主要的、鲜明的碰撞动作。此诗写道: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马猿合作如心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先看看其中几个词语的来源含义。佛经《大日经住心品》分析六十种相,其中之一有“猿猴心”,谓躁动散乱之心猿猴攀缘不定。“意”则犹如奔马,追逐外物不肯歇住,故称“意马”。当道教从佛教那里学习心性之事时,说的就更明白了,“心是猿,意是马也”(《重阳祖师授丹阳二十四诀》)。《脉望卷二》云:“峨山有一老僧云:……目是双林树……”

现在再看这首诗,就直白了。石猿孙行者喻指(人)心,心的作用是很大的(齐天)。在天庭,他掌管御马,往西天去,还是牵马,“马猿合作”在道教的心性丹鼎中,看来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或技术。将两者“紧缚牢拴,在书中是用唐僧骑马,用紧箍锁来描绘的。收两者于“双林”之下,便是“万相归真”的第一步了。这“双林”下,想来与朱熹的“鼻端白”差不多远吧。而且诗中说“如来(佛教)同契(以《参同契》代道教)都是从这一码子事做起的。看得出,作者是一位开明人士。

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学是“一塌糊涂”的,先秦的人本主义传统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被神学化了的儒教包装的谶纬方术所窒息,哲学立刻退回到了几近原始愚昧的初歩,《易传》的阴阳之道和《尚书》的五行论的本初精神被丢弃,代之以神秘庸俗的色彩和宗教唯心气息。道教内丹学术这时启动了,它的上层建筑之隐晦、暖昧,在《周易参同契》中已可见一斑,这与它创建之际的文化大范围不无关系,且这个传统一直持续至今,小说《西游记》由清代到现在的议论纷纷,文化的大根底就在于此处。阴阳五行论是道教内丹心性学家的理论基础,道教中常将两者共称为“二五”,如“生成炒义,不外二五”,“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等类似语句,在道经中比比皆是。金、水、木、火、土,做为肺、肾、肝、心、脾等脏腑及其功能的代号,这是一个进步,由具体往抽象而去。在“西游”的故事界入了道教之事,或是当道教之事介入了“西游”之事时,一些具体的人物又被用来比附“五行”了,这是一种倒退,但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视之,却是有趣得多了,作者用活人活物,驱放于清冷肃静、偶闻几声虎啸龙吟的道教理论中,立刻凭添了一片人欢马叫的气氛。“西游”之事,因之有了道教骨架;道教之事,因之有了生动的传播舞台。

于是,《西游记》一书的四十几个小故事,都或多或少的与道教之术有了瓜葛渊源,并在这个舞台上,推出了一部光怪陆离的神奇故事,以至于清代的高道刘一明观后,都为之入迷了,他以极其神秘的语调叹道——“古今丹经中第一部奇书”。那些“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并且拉拉杂杂地为之叙写了千言万语,实际上,高道是看上了《西游记》这台大戏,借之以宣扬道教罢了。当然,后一种情形也是可能的,即庖丁眼中,所见皆牛。(刘直)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游记是气功书吗之二解释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