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曾在《侠客行》中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言两语便将一个武功高强,不恋尘世的侠客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来,我们金庸的武侠小说,他用流利的笔触勾勒了一个武侠世界,那些武侠英雄们往往有着四通八达的功力。
其中,缩骨功便为其中的一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会这种功夫的人却是寥寥无几了。
何为缩骨功
很多人都可能听说过缩骨功,可是却未曾亲眼见到过。缩骨功是一种内功,极其考验人的柔韧性。
它通常是练功者运用内气内功缩小了骨之间隙从而达到的一种身体变小的效果。学习这个功夫必定要经历一番艰苦卓绝奋斗和漫长的学习经历,唯有通过练习才能达到缩骨的效果。
而这练习的时间最少是20年。20年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很漫长的,它往往见证了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转变。这个功夫在很多人看来是比较难以练成的。
因此,越来越少的人去学习它,即使是学习了最终坚持下来的人却也是寥寥无几。作为中华功夫中的一种,近年来,缩骨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练功60多年
有一个人,他叫王保合,他是现存至今缩骨功的传人,练功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由于他已经将缩骨功练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平日里,看过他表演的人无一不对他经常的表演喝彩,人们都称他为*手。
王保合出生在一个杂技世家,他的爷爷和爸爸都是靠着四处卖艺为生,小小年纪的王保合便跟着父亲四处奔波卖艺,行走街头。
每每看到观众脸上洋溢的笑容,听到表演结束后现场响起的雷鸣般的掌声,王保合都羡慕不已,他渴望和父亲一样站在舞台上,赢得观众的喝彩和掌声。因此王保合便决定跟随父亲,一起学习杂技。
在日常的摸爬滚打中,王保合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慢慢地,王保合能和父亲一块演出一些难度较小的杂技。可是他并不满足于此,长大后,王保合加入了吴桥马戏杂技团,开始成为一名真正的杂技演员。
在这里,王保合开始系统地学习缩骨功。开始时,王保合很难适应这里的学习进度,他平日里不仅要训练,还要参加各种演出,缩骨功对他来讲也很难,每次一点小小的进步都是他无数的泪水和汗水换来的。
学习的过程是乏味和孤独的,由于缩骨功要求学习者每日都要进行训练,年轻的王保合常害怕天亮。因为天一亮,他就要起来练功了。
在慢慢的学习过程中,王保合发现自己一点点的在进步,训练的辛苦便烟消云散了。此时的他,充满着热爱和对明天的向往。和他一起练功的人越来越少,可是王保合却越来越坚定。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人间万事出艰辛,没有人可以一蹴而就。随着王保合功力不断增强,他开始在各处表演这项杂技,引得了很多人的赞赏和惊叹。
最后战败
回顾以往,王保合从年轻时开始学习缩骨功到如今已经有了60多年,在这60年的风风雨雨中,每次他的演出都能看到很多陌生的面孔,这些观众大多都是慕名而来。他们都用急切的眼神望着王保合,因此王保合在每次表演时都要求自己做到极致。
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他最后一次表演是却发生了意外,让他遗憾万分。当时王保合收到一个节目的邀约去表演缩骨功,他想着这是最后一个演出,以后就要淡出大众的视野,颐养天年了。
于是他便早早准备好了,当天的演出共分为两个部分。首先要求王保合和一个瑜伽老师比柔韧性,这个老师是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而柔韧性是练习缩骨功的基础,况且王保合已经练习了60多年了,因此王保合轻轻松松的便赢得了比赛。
进行简单的休息后,比赛进行到了第二部分,这一部分要求王保合从绳子里面脱身。比赛开始后,一个师傅拿着绳子将王保合捆起来,然后王保合要从绳子里面出来。
开始时,王保合像往常一样运用气功开始发力,可挣扎了一会,他还是难以逃脱,这让现场的观众都惊讶了,他们都屏息凝神,注视着王保合,接着王保合又试了一次,可是依旧没有脱身。
最终,比赛以失败告终。这个练功练了一辈子的大师却在最后一次比赛中失败了,这对他的打击无疑是非常大的,王保合沮丧极了,没想到,最后一次比赛竟然遭遇了滑铁卢。
即使最后一战被打败,人们还是非常敬佩他,毕竟他练功60多年,传承了缩骨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中国功夫。
再说,最后一次比赛中,那个捆绑王保合的年轻人曾经在相关比赛中拿过第一名,他能够将绳子玩的出神入化。加之王保合年龄大了,身体的各项机能有所减退也是正常的,人们不应该对一个老人如此苛责。
一个从小练习缩骨功的人,将练功当成了自己的事业,一练就是60多年。这其中的辛苦自然不言而喻,虽然他在最后一战失败了,但一次的失败并不能否定一个人,而是要将目光放在他的成就上。
生活中,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失败、面对失败,不要过于沉浸在悲伤中。要善于在失败中寻找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要允许别人在一些成就上超越自己,人无完人,要坦然的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承认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在虚心学习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