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与中医理论相通,气功锻炼的调心、调息、调身,主要是在大脑主动的调控下,通过意念、呼吸、姿势来调整脏腑机能,增强气功功能,促使身体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培育真气的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和开发智力的目的。
中医学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阴与阳。
《内功图说》讲:“天地本乎阴阳,阴阳本乎动静,人身——阴阳也,阴阳——动静也,动静合宜,气血和畅,百病不在,乃得尽其天年”。
人体的生长和发育、生理和病理过程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人体内的脏腑、气血、津液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而脏腑的功能,气血的运行,津液的分布以及它们的其它生理活动和病理现象,均可概括为阴阳的是否平衡和协调。
《素问》中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都说明维持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从生理生化观点来看,人体内是存在着两个矛盾而统一的对立面的,如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前者可谓“阳”而后者可谓“阴”,对内脏等组织的调节作用正好是相反,但又是统一的,协调的,只有这样才能使生命活动正常地进行,两者调节平衡失调,则将导致生病。
又如CAMP与CGMP,前者可谓“阳”,后者可谓“阴”,两者的生理作用又是矛盾而统一的,CAMP能促进脂肪分解,心肌收缩,平滑肌舒张,而CGMP能促进脂肪合成,心肌舒张,平滑肌收缩等等。
实验研究初步证实,气功对机体调节阴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阴阳学说认为动为阳,静为阴,故练静功时应该外静内动,静中有动;练动功时,应该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结合。
《灵枢·通天论》指出:“人有太阳之人,有少阳之人,有太阴之人,有少阴之人,有阴阳平衡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不等。”
因此练功时,应根据不同情况来选择呼吸形式,守窍部位等辨证施功,这样才能更好地使人体气血和畅,阴阳平衡,以达到最佳功效。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