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汪永泉论ldquo气rdquo专
TUhjnbcbe - 2022/7/4 18:14:00
病*式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627/6359009.html
医院订阅哦!

痴迷推手语:以下文字源自《汪永泉授杨式太极语录》,此《语录》编录者刘金印先生特别提示,汪永泉授拳的指导思想:杨式太极拳属内家拳,注重内功--神、意、气的修炼。

1、内劲儿与力是两码事。内劲儿即太极劲儿,是神、意、气的化合,不是神意气的集中(P8)(指《语录》笫8页,下同)。2、练习太极拳的要求,是把本身的神、意、气化合归一,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轻灵圆活之劲儿。这种劲儿是以气、意混之为主。它的本质是气,对它的要求是空、虚、散,而不是集聚的。这就是太极劲儿,又叫做先天劲儿。这种劲儿与姿势的关系,是利用身形手势,给这种劲儿开出去路,指出方向,使它能自然畅通,输出无阻(P8)。3、内功是神、意、气的化合。神意气是结合在一起的,神到、意到、气到。练拳主要是炼神、意、气。神意气运行走虚(p9)。4、要培养内气,使内气充实。松、散、圆能涵养内气(P10)。5、没有内气供给的外形动作叫“妄动”,那只是抡胳膊、踢腿,不是打太极拳。“意气为君,骨肉为臣”“内不动,外不发”。内气催动外形动作,不能外形拽内气的供给(P10-11)。6、想象自身是个大气球,手心持有小气球,脚心踏着小气球。全身处处都有球。气球的特点是空、虚、散,无边无沿,看不见,摸不着。气球可胀,可缩,可转,可以瘪一半或一部分。球动,是意、气在动。气球不断地旋转。全身球“公转”,肢体各球“自转”,它们相互配合,实施各种功法。松、散、圆形成空、虚、散的气球既能养生也能有内功(Pl1-12)。7、要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用意则能“养”,用力则“伤”。练拳要以内气支配姿势,不要以姿势拽内气。这样不仅锻炼增加了筋、骨、皮,同时也培养、充实了内气。练知己之功,要求:松、散、通、空,培养内气,全身透空,能够百病不生,延年益寿。内气不能憋,要散,散成空虚的气球(P13-14)。8、盘架子时,意念不要放在下边,让下边什么都没有,就轻灵了。所谓气贯到涌泉穴,只是意想,肢体不能下沉。(这与练“扎根”“下盘功夫”的理念是截然不同的——编者)。9、“散”,不只是“散”成肩圈、腰圈、胯圈三个平圈,更要立体的“散”,向上下左右四面八方“散”,“散”成一个大气球。气球由小到大。(P31)(松散通空理论,三圈理论,气球理论,都是汪脉理的独特——编者)。10、养生练法:要求意气贯通到手心、脚心、达于“四围”,不要通过手通出体外。技击练法:要求意气通出体外1-3尺,能穿透对方身体(P32)。11、气沉丹田不是气压丹田。气沉丹田,不是向小肚子沉气,而是自然放松,听其自然,顺其自然、不紧张。盘架子时,无论练养生还是技击,都不能动丹田气。“丹田内动、旋转、带动身形手势运行。”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这样练,要出偏差。丹田一紧就全身不自然了,意气阻滞,要伤内气。丹田不能随便动。……发丹田气时,小肚子也是松的(P37)(与某些家的丹田理论截然不同——编者)。12、“气球”崩人。技击功夫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功法是:“听”、“问”、“拿”、“放”,找“中”,击发“中”;高级阶段的功法是:“用气球崩人”(P65)。13、我犹如一个大气球,意气从中心舒散,气球向外膨胀。球是空、虚、散的,无边无涯,对方摸不到边。(这是长期练拳练出来的,没练出气球功夫,不可能会有“气球崩人的高级阶段的功法”——编者)。对方在我气球之中。球向外弧形斜面扩张,对方碰到我的劲侧上。我把对方来力“散”掉,对方就失重。如手扶柳条,脚跟不稳(P66)。14、“以气球发人”,不管招和术,这一面都是我的,对方碰到哪里,哪里就碰到他的“中”(P66)。15、到了高级阶段,不用手势发人,而是用“气球”发人。不管接触点,不在接触点上争(关键句——编者)。我的意念在接触点后边。我的意念从“中”散出(P66)。16、发凌空劲儿,“以神意气发人”,“以想法发人”,对对方的身形、手势全不顾,不在接触点上争(P66)。17、我的“气球”散圆了,前、后、左、右都圆了。不是用手发人,而是用身后的半个圆发人(P67)。18、我不准许人碰,一碰对方就出去。这在于:我接手时是开着接的,是圆的球,大球里还有小球……“散”掉对方的劲儿,找到合适的点,这里就不用劲儿了。大圆里有个小圆,对方失中后,以我的小圆圈边碰对方小圆圈边,小圆在二人之间(P67)。19、发劲儿是动神、意、气。劲儿,指内劲儿,也叫太极劲儿,是神、意、气的化合。劲儿与力不同,它们是两码事,不能混同。出力则阻,出劲儿则通。发劲儿,意气舒展,全身各个部位都是松散不动的,只走意念。20、发劲儿出去没有感觉,就是放松出去的。发劲儿时,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意气从中指根出去一尺到三尺,直奔目标“中”。

痴迷推手语:王宗岳经典论《十三势歌》中有三句“气”论警句:“气遍身躯不稍滞”“腹内松静气腾然”“意气君来骨肉臣”。我练过气功,所以我改练太极之初,对这三句话很喜欢,千方百计要把这三句的内涵练上身,但感悟少,迷茫多。自年拜师之后,得到了《汪永泉授杨式太极语录》一书,潜心研读汪祖的论“气”精华,改善练拳理念,清醒练拳智慧,在岁月的打磨中,一天一天地把王宗岳的三句话练到自己的身上了。据说我知,对汪永泉“太极内劲是神意气化合”的理法,知者寥寥,练者少少;对“发劲儿是动神、意、气”“以神意气发人”“以想法发人”的高级阶段功夫更是质疑多多,这更需要我们喜欢汪脉太极的人潜心细致,精准确切地研习汪祖永泉的“神、意、气”的经典理论。

来源:武谈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汪永泉论ldquo气rdquo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