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守丹田:练气功的一种方法。指意念守于丹田内。不同门派守丹田的意识活动内容不同。智能功不搞特殊意念活动,只是体察其中之空虚状态。实在向丹田内聚敛混元气的过程。人体有上中下三丹田。守上田可以强化神意混元气,增强神之功能;守中田可强化脏真混元气,增强脏腑之功能;守下田可强化躯体混元气,增强躯体之功能。常说的守丹田多指守下丹田。
二、守脉:指意守人体内气脉循行路线的练功方法。一般多从守窍(或称丹田)开始,待真气充足后,自然沿脉循行而意守之。先是守任督二脉,进而奇经八脉,直至十二经脉、全身气脉流注循行。守脉时,意念只能处于“静观”状态,不可妄加导引,若有导引则成了导引模式。守脉的方法多见于周天功中。
三、守气:指意念和混元气结合。体察其无形无象的体性状态。实即智能气功所谓“神与气合”。
四、守窍点:亦称“观窍”、“观照窍点”、“意照(观)窍点”等。指练功时,用意识察照体内的某些窍穴。守窍点的前提是明了窍点(窍穴)的位置。守窍点时不能把它当成实实在在的存在,而是一个虚无的气的空间体,并且,守窍点时要遵守“知而不守”的原则,即意识里知道所守窍点的部位,但不可去死守,而是似守非守、若有若无,否则意念过重可能会阻滞气血的流通。守窍点可帮助集中精神,激发体内气机,把全身连成一个整体。智能气功形神庄功法中安排了守窍点的内容,如:鹤首龙头时守小七星,做寒肩缩项守倒七星,弹腿翘足守大七星等。守窍点需在动作较熟练,全身较放松、自然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收到应有的作用。否则分散做动作的注意力,反而影响练功效果。
五、守身法:指意守身体某些部位或全身。可守体内之丹田、窍穴、经脉,也可守体表某一部位。守全身是守体内窍穴、经脉的扩展。
六、守神之功法:气功功法的一类。相对于“清净自然法门”。练时精神内守,令其安静而渐趋虚灵状态,则人体和大自然界的精气自然接通。庄子所讲“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即指此类功法而言。
七、守邪之神:亦称“生气之源”、“肾间动气”。《云笈七签·元气论》:“以命名有真精之神,善能固守,守御之至,邪气不得妄入,故名守邪之神矣。”所谓“命门有真精之神”,指命门处、两肾之间先天元气的气场,即生气之原或肾间动气。此气对人至关重要,是“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难经·八难》):“若不守邪,邪遂得人,人即人当死也。”所以又称守邪之神。
八、守心:排除杂念,集中精神体察意识自身的灵明状态。
九、守形之功法:气功功法的一类。指侧重于守形的气功功法。相当于导引模式的功法,练时意念或与形体运动结合,或与气脉运行结合,或与呼吸结合。如庄子所言“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
十、守一:精神集中专一意守某一对象。如:守丹田,守窍,守气或守神等。
十一、守中:保持气功的入静状态。即没有喜怒哀乐等情绪与思维活动,精神之一、稳定,保持意元体虚灵明静的本然状态。
十二、似守非守:意守原则之一。指意守之主体。意守时,从主观意识的最根本点、最深层发布命令要守住,在具体守的时候,又不盯、不抓、不追,而悠闲自在的状态。有两层含义:1、意守某物不是死死守着该物不放,而是自自在在、在意识里有“守”的念头即可。这是指初练功者而言。2、当意守于某一部位后,要守之念头化为乌有,又没生出杂念的状态。似守非守可避免因死守不放、意念太紧造成的上火而口干舌燥、因大脑疲劳而杂念丛生等现象。做到似守非守的具体方法是先守后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