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道教总论
TUhjnbcbe - 2022/1/28 17:33:00
治白癫疯办法 http://m.39.net/pf/a_7082970.html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神祭祀以及占卜、谶纬、符箓、禁咒等巫术综合起来的产物。所以古人说:“道家之术,杂而多端。”(《文献通考·经籍考》)

道教形成于东汉主要有

1、五斗米道

汉顺帝(-在位)时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在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修道,吸收当地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内容,造作符书,以符水及中草药为人治病,奉老子为教主,尊为“太上老君”。教人读《老子》,凡入道者交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张陵就是后世说的张天师。其孙张鲁,东汉末在汉中地区建立*教合一*权,号为“师君”,下设二十四治(教区),统治达三十年,并得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拥护。其后子孙世代相传,是为“天师道”,绵延至今。

2、太平道

汉灵帝(—在位)时巨鹿人张角奉《太平经》(一称《太平清领书》)为经典,“以善道教化”,用符水治病,信徒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巾起义。东汉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为丹经之祖,流传民间,对后世道教的丹道理论及其修炼影响很大。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有重大发展。东晋时葛洪主张外儒内道,以《六经》来治国安民,用道术来养生修仙。他著《抱朴子》内外篇,内篇讲炼金丹成仙之术,外篇讲儒家的修身治世之道。东晋末,葛洪的从孙葛巢甫“造构《灵宝》,风教大行”。(《真诰叙录》)奉《洞玄灵宝经》为道经,以元始天尊为教主,太上老君为尊神,是为“灵宝派”。西晋时魏夫人传《上清*庭经》,东晋时杨羲扶乩得魏夫人及众真降授《上清经》,用隶书写出,传与许谧、许翽,南朝梁道士陶弘景自谓得杨许手迹,编撰《真诰》,此派奉《上清大洞真经》及《*庭经》为主经,以元始天主、太上道君为尊神,是为“上清派”。北魏寇谦之本天师道徒,后入嵩山修道,自称太上老君授与天师之位,并传《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要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由于他得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及宰相崔浩的支持,被尊为“国师”,道教在北魏盛行,称“北天师道”。南朝宋时,陆修静“祖述三张,弘衍二葛(葛玄、葛洪)”,把天师道与金丹道结合起来。他认为道教与佛教“殊途一致”,并吸取佛教仪式,编著斋戒仪范百余卷,为道教制定比较完整的科仪。又结集道经,加以整理,编为《三洞琼纲目录》,为后世《道藏》的分类编纂奠定基础,使道教在理论、经典及组织上更臻完善,是为“南天师道”。南北天师道形成后,道教取得了历代封建王朝的支持。陆修静的再传弟子陶弘景,以道教为主,融摄儒、佛,并制定神仙谱系《真灵位业图》。主张三教合流,对后世道教思想影响颇大。唐宋两朝都尊崇道教。唐代以李氏为老君后裔,唐高宗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亲自为《道德经》作注疏,令士庶家藏《老子》。开元二十九年()诏两京及各州建玄元皇帝庙,于长安设崇玄馆,于诸州置生徒,学习《道德经》,《庄子》,《列子》,《文子》等道家经典,并选送课试,称为“道举”。天宝元年()诏封庄子、列子、文子、亢仓子为真人,其书尊为“真经”。唐五代间涌现不少具有社会影响和有学问的道士,如孙思邈、成玄英、司马承祯、吴筠、杜光庭、吕喦(即吕洞宾)、谭峭、陈抟等,在道教史上都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宋真宗崇道,加封老子为太上混元皇帝,又命王钦若、张君房编校道书为《大宋天宫宝藏》。君房选其精华编辑为《云笈七籤》。宋徽宗自号“教主道君皇帝”。下诏搜访天下道书,刊行《*和万寿道藏》,并于太学置《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隋唐以后由于国家*治的统一,南北天师道日渐合流。

北宋以后,道教的流派主要有

1、正一道

唐宋以来,南北天师道与灵宝、上清等派融合,形成正一道,以张天师为世家,以龙虎山为本山。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龙虎山、閤皂山、茅山)符箓。正一道以符箓斋醮、祈福禳灾为主,这是道教中历史最悠久,流布很广的一派。

2、全真道

金代王重阳所创。全真道融摄儒、释,倡导三教合一。教人读《道德经》、《孝经》、《般若心经》。不尚符箓丹鼎,也不侈谈神仙,而以清心寡欲,炼气全神,识心见性为主。其道徒皆出家守戒,住庙清修。王重阳有七大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各立宗派。其中以丘处机的龙门派为最盛,其支脉流衍至今。

3、真大道

金初刘德仁所创。亦会通三教,不尚符箓,不侈谈长生成仙,此派元末分化入全真、正一。

4、太一道

金初萧抱珍所创,“笃人伦、翊世教”。重符箓斋醮,元以后逐渐与正一道、全真道合流。

5、净明道

南宋以后兴起的道派,出于江西洪州,奉东晋道士许逊为教主,主张融合三教,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准绳,强调以忠孝为本,故又称“净明忠孝道”。其支系流传到清代。明代以来,道教中唯存全真、正一两大道派,流传至今。全真道徒不婚、素食、常住宫观清修,为出家道士。正一道徒不住宫观,可以有家室,为在家道士。唐代以后,道教传入朝鲜、日本、越南及东南亚。近年来,法、英、澳大利亚等国都开展了道教研究。道教尊奉老子为教主,其最高信仰是“道”。以信道、学道、修道、得道为目的。《老子》之道主张自然清虚,无为自化,无欲自正。所以道教也要求清静无为,恬淡寡欲,这与《老子》之道基本上是一致的。但道教神化老子,认为老子即“道”的化身。由元始妙一之气,化生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所谓“一气化三清”。在三清天之下有三十二天,则是宗教的彼岸世界。长生成仙是道教的中心思想,成仙必须修炼。道教的修炼方术很多,如服食、导引、行气、辟谷、存神、诵经等,而最主要的是炼丹。

道教丹法分为外丹和内丹

外丹是用丹砂、雄*等矿物质在炉鼎中烧炼,炼成“金丹”,服食少量金丹,据说即可成仙。但这些矿物质往往有*,服食金丹,不仅不能延寿成仙,反而中*致死。外丹术的失败给内丹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内丹以人体为炉鼎,以精、气、神为大药。用神运炼精气,结而成丹。它吸取中国古代医学、气功的知识加以发展,并与道教的修炼结合起来,主张性命双修,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复归于道。北宋张伯端倡三教一理,主张内丹修炼,著《悟真篇》,与魏伯阳的《参同契》并为丹道的经典著作。内丹家的精气神及性命双修之说,实为道教炼养的最高理论。道教上承中国古代文化并加以发展,它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1、《道藏》是汇集道教典籍的一部大丛书

自唐以来,历代都有《道藏》的结集。现存明《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收书种。其中除道教的经论而外,有诸子书如《老子道德经》有五十余种、《庄子》十余种。还有《孙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淮南子》、《太玄经》等。有《*帝内经》、《八十一难经》、《本草》等医药书二十余种。有养生书五十余种。还有占卜、天文历象,堪舆及诗文集等。明藏搜罗的道书并不完备,清代刊《道藏辑要》,选辑《道藏》中的要籍,又补充明清人编注的道书及道藏目录等一百余种。近年台湾自由出版社刊印《道藏精华》收道书八百余种,最近巴蜀书社出版《藏外道书》为道教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2、科学

道教炼丹为了成仙,其目的是荒诞的。但炼丹术是科学实践,外丹*白术,积累了科学的经验教训,推进了古代化学和药物学的发展。如陶弘景记载水银能消化金、银,可以用来镀金、镀银;唐初孙思邈的“内伏硫磺法”,是最早的火药发明,都是炼丹术在科学上的贡献。“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抱朴子杂应》)许多道教学者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道教的服食、炼养、导引、行气等在气功养生学上有重大的贡献。特别像太极拳、八段锦之类影响尤其广泛。

3、文学艺术

道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神仙思想曾构成“游仙诗”、“步虚声”、“青词”等文学体裁。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的戏剧小说很多。元杂剧作家马致远以写神仙道化戏最为有名。以八仙为题材的戏剧甚多,经过改编的《八仙庆寿》流传极广,深受群众喜爱。以道教为题材的神魔小说《封神榜》也流布极广。以神仙为题材的道教绘画,如泰山岱庙天贶殿的宋代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描绘东岳大帝出巡回銮的场面,人物众多,气派雄伟,生动逼真。山西永乐宫的元代道教壁画,如《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共52幅,把山水、花鸟、人物交织在一起,继承唐宋道画的优良传统,又加上民间艺人的匠心创作,是中国美术史上的杰作。还有些道教美术作品深入民间,如木刻印刷的门神、灶君、财神、灵官等,对民情风俗都有广泛的影响。此外,还有道教音乐、道教石刻等,都是值得开发研究的文化遗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教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