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百家在“内家拳法》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故名内家。”李亦畬在年手抄《太极拳论》中,首句说:“太极拳始自张三丰”,我认为张三丰是太极拳发展史上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是武当派拳术的一代宗师。
一切事物都有个发生、发展、形成、完善的过程,都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内家拳的形成也不例外。太极拳源远流长,相传梁时韩拱月、程灵洗、程泌,唐时许宣平、李道子、殷利亨等,就有这项拳术。或名三十七式,或名先天拳,或名小九天,或名后天法。虽名目不同,而内容相近,功用则一。我认为当时主要是炼气健身,当然也有防身之益。所以,太极拳在张三丰之前就已有流传,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发展演变着,只不过到张三丰时更加发展,更加完善,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丰富了拳术内容,有了精炼的十三式,把太极拳术推向了更高级的阶段。郑曼青著《郑子太极拳十三式》载原注论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张三丰之所以能起到这样一个作用,是与他个人所特有的经历,所具有的条件分不开的。
一、住过少林精于少林
张三丰曾云游天下。据白云观道教派别宗谱载,张三丰曾在嵩山崇福宫,清源王屋山住过。*百家说张三丰精于少林是有根据的。既然精通外家拳术,对发展武当拳术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所以*百家说: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成为内家。
二、长居武当师事火龙
武当山早有不少会太极拳和善剑的高道。张三丰师事火龙,火龙师陈希夷。陈希夷曾在武当山修炼二十多年,是研究太极学说的,并会拳善剑。据宋何远《春渚纪闻》载,宋枢密直学士张咏曾学剑于陈希夷。张三丰在武当就居住了近30年,这当然会使他很好地继承武当前辈的拳术遗产,接受先人在这方面的财富。何况他还云游天下,好学不倦,眼界广开,学识渊博,为他发展太极开创内家拳术自然是一个有利的因素。
三、武当丹士气功精深
道教对气功的研究探讨、造诣水平是各派气功的先驱。张三丰是武当丹士,气功精深,这对发展内家拳术是非常重要的。徐震在《国故论略》中说:“则知武当派拳术,盖出于古时导引之术,导引家言兼利手足,则拳术应用之道亦寓其中矣。张之江序蔡翼中《太极拳图解》说:武当派太极拳法,源出道家,运用丹法之功。拳之所以称为内家,一说是:先有诸内而后形诸外,内气发动,肢体随之,亦即“内则为气,外则为拳。”
四、精通哲理学识过人
《太和山志》载张三丰精通三教经书,《微异录》说:“张三丰……论三教经书,则吐辞滚滚……”可见张三丰乃一高道,熟读道教经书,深谙*、老之学,晓阴阳、通哲理。故能以老庄哲理、太极图说、阴阳变化,阐发拳理,发展拳术。
《三丰全集》载:以文学才识授知廉平章,候补县令。他工诗词,善书画。《三丰全集》载教习道经,过目便晓,可见他知识渊博,智力过人。文化水平是打开科学宝库的一把钥匙,悟性是认识事物客观规律的重要条件。通观在武术上有发展者,多系文武兼备之士。正由于内家派拳术发展到张三丰时已奠定了一定基础,而张三丰又是有以上条件,堪谓水到渠成,理所固然,因而发展了武当派拳术,完善了太极拳,成为内家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但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张三丰既然在内家拳发展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为什么史料记载张三丰精通拳术的事迹不多呢?其实;这并不费解。道家以清静无为、功成弗居为旨归,历来视武术为不急之末学,谓之雕虫小技。故道家书多载论道和神异之说、丹功之学,很少载有技击搏人之事。精于拳术者都讳莫如深,不露头角,更不炫耀,非遇甚困则不发。如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乖崖剑术》载祝隐居与张乖崖居处相近,交游甚密,直至张飞短剑,断枣为二,在隐居的追问下,才道出受术于陈希夷,过去未尝为人言也,何况师训甚严,不轻易传人。正如我们访问过的九十五岁还俗道人徐道定说:谨遵师训,不谈其它,在山上遇见蛇虎,发生事情当然可以对付。得此术者多深自秘惜,掩关而理,所以三丰之术,百年之后才流传于陕西。
但尽管如此,我们从一些记载中,仍不难看出张三丰系—代内家拳师的形象。如明史《方伎传》载张三丰“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一日千里,登山如飞”。《微异录》说“或隆冬卧雪中,齁鼾如雷”。《道统源流志》说“张三丰好道善剑”。清王慨选编的“武当山诗集》载明代御史皇大亨《题太和山》诗:“希夷丹气满,邋遢剑光娇”。《道藏、三丰诗集、云水集》《北游》诗“明朝佩剑携琴去,却上西山望太行。”如果张三丰不精武学,怎么会寒暑不侵,身轻如燕,行走如飞,佩剑云游呢?更何况《宁波府志》明确而肯定地载有;“张三丰宋之技击家,武当丹士”。■(原刊于《武*》杂志年第4期)
拓展阅读:作者杨永先生其人其事
著名武术家杨永(年4月―年8月),原名杨维中,北京市人。年4月生于北京市房山区杨付马庄村。其祖父为清朝朝廷御医,晚年退居乡里,开设“益壮堂”,悬壶济世,善“朱砂掌功”。杨永幼年随父习家传朱砂掌功,并师从河间郭师爷练少林小神拳、二虎拳、刀、棍等。年冬移居北京城内求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期间,始终未中断对武术的追求,先后学过长拳等拳术,尤其是拜北京武林高师赵铁铮学练了锦八手拳。年秋到华北解放区,在正定华北大学学习,年3月分到四野南下工作团任区队长,南下后一直在我*高级*事院校任*治教员,曾多次立功受奖,获汉口高级步校‘标兵’称号。期间仍酷爱武术,练武不辍。年得识形意拳家耿霞光先生,多获教益。年高级步校撤销,于年转业地方,到湖北省体委筹建武术队,任第一任领队、教练兼支部书记,几年来使从零起步的湖北省武术队,迅速进入全国武术队的先进行列,多次受到优秀教练员的奖励。年在内蒙临河举行的全国武术表演大会上,表演了绵八手拳受到好评。年被特邀参加了在湖南湘潭举行的全国武术表演大会,再次表演了锦八手,并与著名武术家沙国*和福建一位练五祖拳的老拳师,向大会做了各自所练拳术源流、特点、技击方法的介绍,获得了“特邀表演奖”。由此习云太教授把‘锦八手’拳术写入其所著的《中国武术史》,列为拳术第二十五节。年北京体育学院录了像,编入学院传统武术专辑中。杨永先生在南京、天津、河南、武汉、广州、太原、武当山、海南岛等地做过多次表演。并在秦皇岛、福建、景德镇、武汉、安庆、北京等地传授了此拳。年《武术健身》杂志第一、三期上登载了‘锦八手拳’的理论、功法、练法、拆手等。
年杨永和武汉体院贝嘉德教授倡导成立了湖北省暨武汉市气功会。杨永曾任副理事长、代理理事长。年会内部刊物‘气功理论与实践’之约,发表了《武术掌功与气》(副标题为“简介铁砂掌与朱砂掌”)一文,公开了“朱砂掌”虎部五个动作和“铁砂掌”四个动作,主要目的是讲述、阐发、弘扬武术与气的关系。年被转载于《武林》第4期和《气功与科学》第2期上,受到了武术界和气功界的瞩目。年全国武术协会成立,杨永先生被选为中国武协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年湖北省成立武术协会,其任副主席兼秘书长。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开始,杨永先生负责湖北省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年写了《武当拳法初探》,用科学的观点、详实的材料,肯定了武当有拳,第一次批驳了武当无拳论。他主编了《岳家拳》、整理了《武当太极拳》,他还是《湖北武术史》的副主编、撰稿人。并在《武*》《武林》《武当》《武术健身》《中华武术》等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论文。他还担任过多次全国武术比赛大会裁判和省武术比赛总裁判长,以及全国武术大会副总裁、仲裁等。年促成“武当拳法研究会”成立,曾任副会长。担任受中央文化部委托由湖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纪录片《武当拳》的顾问,此片译成八种语言,与多个国家做了交流。他获年中国国际武术节《武术贡献奖》。曾在《武当》、《皇家尼姑》、《东北义勇*》、《还剑奇情》等电影电视中扮演角色。年离休,曾任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理事,及传统气功研究中心主任。年入选“中华武林百杰”。
武术自由谈
武术是我们活动的平台
武术是我们联系的纽带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