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作为中国武术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少林拳是中国的传统拳种之一,吸收各种武艺所长而形成,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拳术流派。今天我们要了解的,便是少林拳中的罗汉拳。
起源
关于罗汉拳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发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达摩所创的十八罗汉手,相传达摩赤足入中原,在少林寺演说禅宗,见众僧个个面*肌瘦、精神不振,甚至有萎靡盹睡、病体夭折者,慨然曰:“出家人虽不以躯壳为重,然亦不容不澈解于性,使灵*离散也。欲悟性,必先强身,则躯壳强而灵*易悟也。”于是创罗汉拳十八手,授以众僧,修炼不过数月,则个个精力充沛。金元时期,觉远和尚西出师,李叟和白玉峰入寺授拳,将十八手罗汉拳发展至一百一十八手。后称达摩十八手和白氏一百一十八手。
有关达摩创十八罗汉手及少林拳一说,大多出自明代天启四年行世的《易筋经》,存疑颇多。因此另一种说法认为罗汉拳发展自少林拳的红拳、长拳及短打,出自清初福建之洪门。清初禁止人民群众聚众学习拳术,只有私下传习。其罗汉散手,最初只有八势,到了广东佛山,当地洪门人士演变成十八罗汉手,融汇其他地方拳术,串通成套路,有三十六手、七十二手等合共一百零八手。
招式特点
罗汉拳的特点在于拳路清晰简明,短捷紧凑,灵活多变。号称“出手似箭,收手如绵,一招得手,连环进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罗汉拳的拳理还蕴含着“相生相克、此消彼长、物极必反”的中国传统哲学观点。其手形变化体现阴阳五行之说。罗汉拳手形按“五行”分为五枝:“仰掌为水,立掌为木,扑掌为火,握拳为土,钩手为金。”同时,各种手形又有不同的运动要求:“水枝如行云流水,木枝穿插如动箭,火枝如炎冲云天,木枝下沉重如铁,金枝变形如钩。”变化多端的“三掌一拳一钩”造就了罗汉拳的灵活,往往在实战中能出奇制胜。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罗汉拳不仅在招式上有独到之处,而且在武学之道的研究上也有不俗的见解。练武者可分为三种境界:“以力行,偏刚偏柔,刚而不柔,柔而不刚,为下乘;以气行,能刚,能柔,刚柔相济,气达全身,为中乘;以神运,虚实互补,刚柔俱化,劲透体外为上乘。”其招式有“和尚捧经、醉卧罗汉、童子摘葱、连环进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罗汉拳还有其独特的攻守方式,无论进攻还是防守,罗汉拳以自己的侧身对准对手的正中,前手似弓,随机应变以寸劲或防或攻;后手相随,或上或下,守中护肋。
俗说“南拳北腿”。一般认为腿功不是南派武学所长,但罗汉拳的腿上功夫却不容忽视。与“北腿”的高起飞踢不同,罗汉拳为低腿劲踢,配合多样化的步伐,隐蔽性大,重心颇稳,每每能出其不意,一招制敌。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传承发展
罗汉拳对南派拳的影响深远,各家拳术都有罗汉拳的影子。有一说法认为清明期间,名手孙玉峰因*局混乱,加上之前所在镖局被淘汰,便南下来到广州“精武会”任教,与当地拳术融合,衍生出洪、刘、蔡、李、莫五家拳术门派,佛山的咏春拳的黐手也是受其影响而出现的。
还有说法认为清雍正年间,因火烧泉州少林寺,“铁头和尚”避难于棠口际头村山峰寺,后将罗汉拳传与张宗标,张宗标学成后曾任清朝建宁府武术总教头,罕逢敌手。自此,该拳种广为流传,该拳种讲究一真二快三胆四力,千斤落地,落地千斤,拳守六面,拳打三中。
除此之外,罗汉短打、罗汉螳螂拳、祁家通背拳等也都是罗汉拳发展而来。
放置江湖中的罗汉拳
世言拳功,武当为内拳,少林为外拳,武侠文化中的罗汉拳更是少林弟子入门之后第一套必学拳法,是少林弟子的基本功。在放置江湖中,罗汉拳是少林基本入门拳脚之一,搭配混元一气功或者易筋经神功,可以使用主动技能“罗汉”。
罗汉,对目标造成阳性内功伤害。
中国拳术多如繁星,罗汉拳只是其中一种,对于拳术甚至武术文化,还有更多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探究。对此各位大侠还有什么想法,可以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往期回顾:
我的拳脚可是注入了*药的。——五*绝技之拳脚篇
真正的暗器门派?唐家霸王枪法?——唐门绝技之暗器篇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金庸小说作品、百度贴吧、知乎等,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
喜欢本文的大侠记得分享、点赞、在看,“一键三连”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