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身的方法
调身的方法包括:姿态与动作——这两方面的调控。调身之法可分为:坐、卧、站、走这四种。而从动作方面:又可分为屈伸俯仰,升降开合,以及转摇跑跳。总体来说,这些可概括为动态松紧的调度。1、坐式
坐式要求是“坐如钟”,要坐得平稳中正。(1)平坐式:需要选择高度合适的凳子、椅子或床,臀部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坐在上面,要稳;头部微微前倾,口眼微闭,上身直立,下颌在颈部上方为空,包括拔胸、沉肩、降肘,腰腹放松,两脚着地,平行分离与肩宽,膝关节呈90,手指放松,掌心向下,置于大腿上。平坐是最常用的坐姿之一。除了身体特别虚弱的人,慢的病人和健康的人都可以用。体弱多病的老人可以用来代替坐卧。(2)靠坐式:上身靠坐在靠背椅或沙发上,其他要求与平坐相仿,但双下肢可以略伸出。靠坐式适用于年迈体弱不能平坐者,或与平坐式替换运用。(3)盘坐式:盘坐因下肢较为严峻,有利于头部和上身放松,故也有助于整体的放松入静。盘坐式又可分以下几种方法。天然盘坐:上身与平坐式类似,身体略向前倾,臀部略垫高,两小腿天然交叉相盘成八字形,左右上下任便。两手轻握置腹前,或分别轻放于同侧大腿上。单盘坐式:左足置于右路上,或右足置于左路上。其他均同天然盘坐。双盘坐式:左足置于右腿上,一同右足置于左腿上,两足心、手心、头顶心(合称五心)朝天。基本要求同天然盘坐。双盘坐易诱导入静,而不致昏眩,但一般人不易做到,年迈体弱者,则更难实施。(4)跪坐式:两膝着地,脚掌朝上,身体天然坐于脚掌上,两手轻握置于腹前。其他同平坐式。2、卧式
卧式以侧卧为要点,要求是“卧如弓”,即充分放松,人体生理天然弯曲状况正是放松状况。(1)仰卧式:天然平躺在床上,口眼轻闭,头置于枕头上,枕头凹凸以头颈部舒适为度。四肢天然伸直,两脚距离与肩同宽,脚尖天然稍向外分隔。两手分置于身侧或相叠于腹部(男右手不才,女左手不才)。此式适合于体弱及临睡前练功,但简略入眠或昏眩而影响练功质量。(2)侧卧式:侧卧于床上,左右皆可,但以右侧卧为宜。枕高适中,以颈部舒适放松为度,头略向胸收,使颈部放松,躯干微曲,呈含胸拔背之势,上侧手臂天然伸直,五指松开,掌心向下,置于同侧髋部;下侧手臂天然屈肘,掌心向上,甩手枕上,距头约10厘米左右。下肢大腿略前屈,小腿天然伸直,上侧腿悄然叠放于上,屈膝约成°角。本式适合体弱或不习惯仰卧的人选用。侧卧时腹肌较松,有助于构成腹式呼吸。(3)三接式:侧卧(左右皆可),下侧手掌以劳宫穴按在上侧手肘部的曲池穴,上侧的腿屈膝靠正腹部,轻放不才侧腿上,下侧大腿天然伸直,上侧掌心接于上侧膝部之鹤顶穴,上侧足心之涌泉穴接不才侧膝部的鹤顶穴。此式适用于体质衰弱、中气下陷的脏器下垂病者,亦易于构成腹式呼吸。(4)半卧式:在仰卧的基础上,将上半身及头部垫高,使之与床面成45°角左右。其他要求同仰卧式。本式适用于心脏病、哮喘、缓慢支气管炎及其他不能平卧者。卧式对练习腹式呼吸,加强胃肠活动,改善肠胃功用比坐、站、行诸式为好。平卧式和坐式对放松入静较为有利。3、站式
站式又称站桩,是功夫练习的基本功。要做到“立如松”,足心吸地如大树,整个身体正派平稳。(1)天然式:是最基本的站式。两腿天然分隔与肩同宽,两足平行踏地,两膝微屈,重心落在两脚心,上肢天然下垂于体侧,其他按对各部位身形的要求做,全身放松入静。(2)三圆式:两腿天然分隔,与肩同宽,两足尖内收呈内“八”字,两膝顺着足尖方向悄然曲折。双臂平于乳部,作环抱树干状。两掌相对,相距约20厘米,手指呈握球状,形似虎爪。肩关节微垂勿耸起,呈天然扩展,肘关节略低于肩关节。其他按天然式的要求。此式“足圆、手圆、臂圆”,故称三圆式。手臂的凹凸,姿势的凹凸,可活络调度,以操控运动量大小。要求双臂外抱内撑,神态贯顶,足心吸地,协作呼吸,“吐如落雁,纳如起飞”,则有飘飘然之感。(3)下按式:两脚平行分隔,与肩同宽,双臂天然下垂于体侧,手指向前伸直,掌下有意下按,余同三圆式。(4)伏虎式:先左腿在前,右腿在后,站成丁字形,身体稍下蹲,如骑马状,两足相距1.5米左右,左手伸出稍屈,顺放在左膝上方约10厘米处,右手竖在右膝上方约10厘米处,与臂弯成45°角,其意似左手挽着虎头,右手把着虎座,眼向左前方凝视,头顶竖立。右腿在前时,与上述姿态相反。本式具有强筋壮骨效果。站式易引气下行,对高血压、青光眼、神经衰弱及其他有阳亢症状的患者较为适用。4、走式
走式要求轻灵,即所谓“行如风”。(1)太极步:身体天然直立,两足分隔成平行步,两手交叠于小腹上。先以左足前移一小步,左足跟着地,足尖朝上,左膝天然笔挺;一同右膝微屈下蹲。然后左足掌全部着地,膝稍向前弓出,下半身随之前倾,右腿天然笔挺。再逐步提起右腿,向前移动,与左足平行,右足尖悄然点地,一同膝稍曲折,此时重心在左足。随之右足前移一小步,往后各动作又重复同前。左右替换跋涉。行走时两眼翻开,平视正前方,或向下看足尖,头部正派,松肩坠肘,上半身要天然舒适。太极步每次可走20~30步。该式能增强下肢运动,适合于老年人进行腰腿部操练,以防“人老腿先衰”。(2)行步功:有新气功疗法、气功自控疗法等。以上各式是练功时最常用的姿势,各有其特征和效果。运用时可根据练功者的体质、病情及功夫的深浅程度,结合各自的其他条件加以挑选。卧式易于放松入静,虽有导致昏眩入眠的缺点,但练功时机体代谢率显着下降,因而对久病体弱者最为适用;坐式便利,易于放松入静和气沉丹田,又能扶引气血下降,使部分肌肉处于静力性缩短状况,有必定健旺效果,故为一般气功入门者和患者所惯用;站式练功有强筋壮骨的效果,还可避免坐卧两式易于昏眩的缺点,坚持醒觉,易于以意引气,且又便于各种辅佐办法的施行。但一般来说,初学气功者,应先练坐式(平坐),并辅以卧式,待有必定基础后,再选用站式,也有人主张,待站式练至必定程度后,再从头回至坐式——盘坐。气功调身往往与调息、调心相结合。至于各种动功中的动作,则更应留心同意念、呼吸的协作,并服务于调心、调息及内气作业的需求。只需这样才调做到将“三调”有机地融为一体,而抵达气功延年益寿、开发潜能之效。调身的要求
形体是气的支撑,意的寄托,是生命的支柱。练气功,一定要保证形正体松。形正就是保持姿势正确,动作准确优美。体松是指肌肉灵活可调,刚柔相济,紧中求松,松而不懈。形正则气顺,体松则气活,所以才调生势生神。店铺出售各类气功视频教程价格优惠,自动发货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