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性为佛家基本用语。性为佛性。见性指彻见佛性(即自己心性)而言。
达摩的《悟性论》中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檗宛陵录》中说:“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
《血脉论》中说:“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吃斋持戒,己无益处。”
日本《永年道元法语》中说:“见性者佛性也,万法之实象也,众生之实性也,此性渡于有情非情,普于凡夫圣贤,都无所住。故无住之性,虽存于有情,不住于有情,虽在于恶而不住于恶,虽在于色而不住于色,虽在于行而不住于行。不住于一切,故云无住之性,又此性非色非有,非住非无,非明非无明,非烦恼,非菩提,全无实性,觉之名为见性。“
见性之性与性命之性不同,此性为佛家最根本之所。原佛家并不讲性。达摩来中国后提出明心见性。达摩死后逐代下传,至五祖弘忍,在找衣钵继承人中发现众弟子素质均不甚好,遂以明心见性为题,对诸弟子进行考试,大弟子神秀法师答为:“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明擦拭,勿使落尘埃”。弘忍谓其虽已明心但未见性。后磨房一僧人答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谓其性见到了,遂承衣钵为六祖慧能。以后禅宗练法即讲明心见性。
什么是性?心即佛,佛即性,叫心性。心性即佛性,佛性也即心性。此即见性成佛。佛性为性的根本功能。能领悟到、感觉到性中的状况,即为佛性。佛性无所不在,上至佛,下至虫蚁皆有佛性。所以达摩说众生都是佛。之所以不能都成为佛,是因众生被世俗所迷惑没有开悟。佛不是修来的,只要能“始取自心,见自本性”,即把本来具有的佛性、心性找出来,就能成为佛。所以达摩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要练功就是个心,心是无形无象的,见不到心,可以给你一个,你意念一动就是心,此即直指人心。就是说练功要在意念的最根本处练功。譬如演驴皮影戏的,拉线的人即相当佛性。练功不要光从影上练,要深进去到最根处。道家的玄关也是如此。到最高层次,佛道两家是一样的。
从最根本处往外引发动作的地方是本性。任何动作都关系着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眼对色,耳对声,鼻对嗅,舌对味,身对触觉,意对法。即六根、六尘、六识。精神活动叫根,外面的活动叫法(尘),里边的深度活动叫识。识不同于性,性在最根本处,性一动身体即动。意念一旦成为概念就是法。当意念要动未动时的根上的一点叫性。每一活动都有个始点即是性,所以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是性。吃饭、穿衣是性,安安静静是性,性无处不在。因而日本《永年道元法语》中说,见性者,佛性也。佛性就是万法之实象。如有特异功能的人闭着眼看东西的那个地方,即里边的层次,当闭眼看东西,看到的那种虚无的状态,又有形,又无形,尤其是当把东西搬走时,把某物看断时,断后复接时,接的那种感觉即实象的范畴,但非实象的根源。实象是要再向里透过一个层次。
各种事物最根本最本质的体性即为佛性。佛性非有形之物,一进入有形即错。它是模模糊糊的存在,从佛性看事物,各种事物都是一样的,其形体都不复存在。实象都是一样的,叫实象的兼容性。“众生的实性”,指众生的最根本的生命活动(即功能活动)即佛性。佛性之性,既不能有情,又不能无情,对于凡夫或圣贤都无区别。这种无区别之性,在身体里有,在宇宙中也有,人和宇宙是统一的,到此层次,人和宇宙就无分别了,这时就有了绝对。有情中有佛性,无情中也有佛性,一切功能均为内在的性的变样。就像用金子可以打成碗,打成戒指,打成镯子,但都是金子,金子没变。人的跑跳,性在起作用,安静也是性在起作用。故每一事物均有其佛性,人有,狗也有。这样可以看出所谓佛性,实际说的是人的自然本能、各种事物的自然本能。本能即佛性。从本能转化为条件反射,再转化为情志、情感、语言、意识反射……总之都是本能转化过来的。本能有一种体态,性是无形无象,非色非有,非无非住,非明非不明……佛家之谓佛,不是释迦牟尼佛,而是你身体里的这种功能状态。练功后体内有一种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从意识感知到。即当意识活动沉下去,泯灭了,体内产生一种功能态,它使身体内外都一致了,人和宇宙一致了,万事万物一致了,和自然融为一体了,无分别了,这种景象,这种平等性,均匀的匀布性,即佛性。这种体态的体现即佛性。见到这种情况即见性。这是练气功到一定程度的景象,过去却把它说成是成佛了。练功达到这种程度,差不多很多功能都有了。达到“真空妙有”时,客观存在能随意念活动而变化。
——《传统气功知识综述》
精彩回顾:
有足够的生命能量场才能健康长寿
科学家惊人发现:善恶有报是真的科学
内圣外王,格物致知——儒家内圣修持的体悟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不显金刚之怒,不见菩萨慈悲
大洋彼岸的生命探秘之旅——探索中医和气功的真髓
气是摸得着看得见的真实存在
意识是决定一切的主宰
气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养心养气的方法和原则
洞察生命规律
顺应自然法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