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心要旨唯入静
古人说“调心者,摄念归静”,调心即是调摄心性,通过调整、控制意识思维活动,排除杂念、安逸心态,达到心静神安、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传统中医认为“养生先调心,心和五脏调”、“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所以调心是养生之要。从练功“三调”来看,调心则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故有“心猿不定,意马四驰。”之说法(汉·魏伯阳《参同契》注),亦有“机尽心猿伏,神闲意马行。”之诗句(唐·许浑《题杜居士》),比喻人的心念的跳动瞬息万变,犹如猿跳马奔而难以控制。在练功中的表现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心神飘忽不定,安静不下来,无疑成了“三调合一”的羁绊。其实在佛门也一直把“心猿意马”视为修成大道的最大障碍,必须先加制伏,直至“心猿罢跳,意马休驰”(《赵州录·遗表》),方得始终。
前述“以一念代万念”及“以念制念法”的调心之法,其实就是努力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种活动中,变“胡思乱想”为“静思专想”,再进一步达到“无思无想”的恬静悠然状态,实为动中求静的经典之法。
入静须从渐中修
在生命运动中--神主意、意帅气、气引形,无形的神、意、气占主导地位。以练功中的调心与调身相比,调心是主导,故有“抱神以静,形将自正”之理,但并不是只着意练静就可达到练功目的,先调整身形使之符合练功要求,然后能促进气血正常循行,有助于神的安静,调形筑基是前提,相辅相成是原则。
然而理可顿悟,事须渐修,练功初期往往不能很快入静,这时切莫急躁,还得一步一步的来,要循序渐进地使精神意识调和均匀、减少活动,使之趋向、达到集中、专一,从而符合练功要义。所以,修行、练功都是点滴的功夫,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必然能够久久纯熟,积习生常,进而达到调心“入静”之目的。
往期回顾
“感受心静体松”浅解
张明亮·健身气功与中医养生文集16
“调息”的长远要求
张明亮·健身气功与中医养生文集15
“调身”与“调息”的关系
张明亮·健身气功与中医养生文集14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