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气功的作用不外乎健身和技击
TUhjnbcbe - 2025/7/31 20:05:00

气功的发展不外两种用途,一为了健身、祛病,二为了技击防卫。二者都是建立在三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调身就是调整身体姿势,即练功者在练功时间内所采取的体位及动作态。调身分坐、卧、站、行四类。调息就是调呼吸,即练功者在练功时间内所采取的呼吸方法,也称调气吐纳。调心就是调定心意,即练功者在练功时间内所采取的思想状态。

三调的目的是:培养丹田元气,而促进血脉旺盛、经络畅通。据现代生理解剖学是难以找到丹田的确切位置的,根据中医理论就能发现它的踪迹了。

关于丹田有上、中、下之分,笔者拙见,上、中为附会之说,真正气功中只有一个丹田,即小腹间的丹田。因为下丹田在小腹部居人体中心,其范围包括神阙、气海、石门、关元、中极、命门等穴,自然具有这些穴位的作用和“肾间动气”的功能;又因下丹田是任脉、督脉、冲脉的经气运行起点,是真气升降开阖的枢纽;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处所。

《养生肤语》说:“丹田为气禀之源,犹若果实受气于蒂,坎离上下,以此为中宫,气脉升降,以此为基地,……人诚能以祛病延年之法,敬而行之,或行或坐,或立或卧,念念不忘,旬日之间,气血循视而不乱,精神内固而不摇,衰者起,病者愈,疲癃转康健之躯,枯槁回温润之色,顿觉增精补髓,养气助阳,睛目光明,身轻力健,百病减除,功简而效速,诚为保身至道,祛病之秘诀也。”这非常确切而生动地说明了“下丹田”在练功中的重要性。

“丹田”的位置,一般文献记载在脐下三寸,小腹正中线,为任脉之关元穴,关元穴居膀胱之后,直肠之前。有腹壁下动静脉,分布着第十一、十二肋间神经前皮枝,深部容小肠;为小肠经之募穴,足三阴任脉之会。类似一个夹室,气充则升,气虚则合,为任、冲、督三脉之发源地。是全身经气聚集之处,故又名“气海”。

又因大肠与肺相表里,呼吸时,随肺的张缩换气,该处也随之张缩度比起身体其它部位要强得多,储集氧气的量就相对大而多。虽然历代功家对此没有确切的解释,但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诸多宝贵的经验,仍值得今人的借鉴。健身祛病的气功称为内功、静功。通过长期的入静、呼吸、意守而使内气壮旺,气能使经络畅通,经络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它遍布全身,连结着人体的各个部分。

《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虛实,不可不通。”气功有助于经络通畅。练功者常会出现身体某些部位有酸、麻、胀、热等感觉,或者能感到有股暖流沿着经络线移动,这就起到了“通经活络”的作用。

练气功可以“按摩”腹腔。练功时膈肌活动的范围比平时增加三至四倍,对腹腔施行有节律的”按摩”,可促使胃肠蠕动,减少腹腔瘀血,增进消化与吸收功能。练功后食欲、食量增加,体重增加。对胃下垂和习惯性便秘产生良好疗效,其道理就在于此。

气功可以静养元气,气功的“入静”状态,就是大脑皮层处于内抑制状态。依靠内抑制状态,使过度兴奋而导致机能紊乱的皮层细胞可能得到恢复,使病理兴奋灶转入抑制状态,为健康恢复创造了条件。这种过程,是不断提高身体抵抗力,不断保养和恢复身体元气的过程。

气功可以积聚精力,练功时,身体的耗氧量减少,能量代谢率下降,从而减少患者的身体能量消耗,使精力得以重新积聚起来。这种反应,称为“储能性反应”,对治病养生有突出功效。所以,内功(静功)多为养生家和医家所采用。

技击防卫的气功称硬气功(称外功、动功)。它是内炼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有机结合。通过长期的吸气、吞气、聚气、运气、闭气、崩气并配以身体外部的排打等一系列动作的锻炼之后,使体内劲力在意识的指导下而强力集中,并可使这股强大的劲力从身体的某部位向外爆发出来而产生极大的冲击力,或者承受巨大的压力,以及忍耐住尖锐、锋利物体的刺击。

我国古代没有硬气功一词,它是在年全国气功汇报会时才定名的。在此之前,多以单一名称的铁头功、铁布衫等称之,或叫做硬功夫。但与专凭蛮力练就的“功夫”不同,专凭蛮力练就的“功夫”,虽有一定硬功,但远不如练硬气功者功夫高深,而且还会使筋膜肌肉僵硬,对于这种蛮力练就“功夫”的方法,则不属于硬气功之范時。简言之,硬气功是“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怎样理解“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呢?所谓“内练一口气”,实际上是指通过锻炼,使体内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以及其它内脏器官的状况得到改善。“外练筋骨皮”是说通过锻炼,使肌肉、骨、韧带等运动器官的功能得到增强,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所以,硬气功多为武术家们所采用。

至于道家由功入道,佛家由禅入定,继而对生命更高层次的开发、宇宙的探索等等,非本文所

1
查看完整版本: 气功的作用不外乎健身和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