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和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拳术。
杨氏太极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拳术,也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它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舒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深受广大群众的热爱,传播得最为广泛。杨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都有严格的要求。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练拳和推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杨氏太极拳太极拳不但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在技击防卫上也有独到之处。
太极拳“太极拳”也称哲学拳,又叫先天拳,是历代圣贤智慧的结晶,是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和黄老学说的指导下,即以哲学为理论,按照生理结构、力学原理,利用圆的运动变化将武术四大技法不用力.放松的隐藏在圆的运动中不断的练习,分层次、因人而异,使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得到完善发展;用身体语言体现唯物辩证法的一种至善完美的技巧、方法。是养生、技击融为一体的拳法。
气功中医认为,打太极拳对身体多方面都能起到保健作用,它不仅能加强肾脏的功能,调节人体内分泌,还能改善因肾精不足所导致的腰腿酸软、失眠、多梦等症状。
八段锦拉筋,不仅仅是抻拉腿部筋键,而是打开腿部经络,疏通气血,驱邪散寒,治病强身。腿部运行着人体六条经络,肝、胆、脾、肾、膀胱、胃。拉筋的作用就是将这些经络里的垃圾清除,从而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首先,太极拳的呼吸方式会改善人体部分器官的功能。打太极用“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可改变腹腔的压力,增大胸廓容积,增强腹内脏器活动,从而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并改善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
拉筋是一种自主健康的管理方法。通过正确的拉筋,可疏通经络,加强气血循环,从而改善各种急性、慢性病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妇科病、心脏病、前列腺疾病及骨头错位和筋缩导致的疼痛,延年益寿。
打太极拳对全身的骨骼和肌肉都起到改善作用。在做太极拳运动时,全身的骨骼和肌肉都会呈周期性地舒张和收缩,血液循环会得到加强和改善,内脏中的毛细血管网都被调动起来,心肌营养得到有效供给。
太极拳对神经系统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它可以有效舒缓人的精神状态,有效改善神经衰弱、健忘失眠等症状。
太极拳“太极”是阴阳的统一体,用立体圆来体现:阴阳是在圆的统一体中互相转化,互相发展,“太”是比大还大的称之为“太”。“极”是无边、无尽之意。换句话讲(换个角度讲):“太极”是包含、包容之意。“太极”是哲学名词。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表示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称之“太极”。“太极”通俗讲:就是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太极”即指事物运动变化普通规律。“拳”、“拳法”指与人对抗的一种技巧、方法。
中医经络养生运动健身太极拳不仅对养生保健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它是一种拳术,讲究技击性,在技击和防卫上有独到之处,是可以真打实战的功夫。
拳架谓之太极拳之毛,推手谓之太极拳之皮,技击谓之太极拳之肉,神意气谓之太极拳之骨,先天真意谓之太极拳之髓。一般来说,普通人易得其毛,性情温和者易得其皮,豪迈之人易得其肉,文人墨客多嗜好其骨,慧根深者可得其髓。
拉筋的方法
拉筋法:卧位拉筋法
1、将两张安全稳妥、平坦的椅子摆放近墙边或门框处。
2、坐在靠墙或门框的椅边上,臀部尽量移至椅边。从中医学角度定义气功: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的心身锻炼技能。
拉筋3、躺下仰卧,右脚伸直倚在墙柱或门框上,左脚屈膝落地,尽量触及地面,双手举起平放在椅上(见下图),做十分钟。期间左脚亦可作踏单车姿势摆动,有利放松髋部的关节。
4、移动椅子至另一面,再依上述方法,左、右脚转换,再做十分钟。
拉筋气功(炁功)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保健、养生、祛病的方法。古代或名“丹道”,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身,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此方法可直接、间接打通全身所有经络,经络通则祛病、排毒、增强免疫力及性功能;因此可直接、间接减轻并治疗多种各类痛症,如胆痛、肝痛、颈椎痛、腰背痛、胯痛、腿痛、膝痛、脚痛、头痛、痛经等。
近代名医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有专论气功的章节,并指出学医者应参以静坐。从以上提及的名医和论著与气功的关系,即可知气功养生学历史之悠久,又可见气功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