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科学家潜心研究过世界上长寿老人的养生“秘诀”,发现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少食”、“少眠”,这与气功界的某些主张有着惊人的相似。事实证明:“饮食”与“睡眠”无论对普通人还是对修炼者,都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忽视。在本文中,将介绍有关睡眠的三大技术。
相对而言,常人在睡眠中往往处于较高的“功能态”。举例来说,不少健康人都做过彩色的梦,并且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究其原因,是由于睡眠中“高度入静”、“高度入定”,排除了干扰,集中了心神。而这在白天,往往是很难做到的。至于修炼之人,功夫越高,睡眠态就越深沉,修炼与睡眠就合为一体,难分彼此了。
根据我的修炼体会,“睡眠方法”可分为“阳性睡眠”、“明性睡眠”与“双向睡眠”。
一、阳性睡眠
所谓”阳性睡眠”,即指常人的那种睡眠方式。其主要特点是每天必睡,时间长短基本一致。客观分析,“阳性睡眠”有以下利弊:
先说“利”。对常人而言,“日求三餐,夜求一宿”已是习惯成自然的事。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阳性睡眠”使人们自然进入休息的状态,以缓解一天的疲乏。此外,人体在白天吃进的饮食,必须有一个较长的时间予以消化,“阳性睡眠”为此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这就是为什么多数人睡一夜后精神比较好的原因。
再说“弊”。“阳性睡眠”至少有二大弊端:一是浪费时间,人生三分之一的光阴花在“阳性睡眠”上,太可惜了:二是消耗能量,尽管常人在“阳性睡眠”中处于一定的休息状态,但耗能仍然很严重,远不如修炼时低。
二、阴性睡眠
所谓“阴性睡眠”,即指佛家的那种睡眠方式。其主要特点是,无需进行“阳性睡眠”,可二十四小时工作或修炼。
“阴性睡眠”是客观存在的。就理论而看,古人早就认为:“精足不畏寒,气足不思饭,神足不需眠。”因为能量异常充足,自然就不必象常人那样天天睡觉了。就实践而言,“常人一夜卧,功家一夜坐”。很多人(包括某些古人)对问题的看法往往与事实本身是本末倒置的。一般认为,功夫深了,才谈得上“以功代眠”“单衣过多”等等,殊不知这种“消极等待”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反而会阻碍功夫的进展,最后很可能处处落空。
是“昼夜不寐方成真”,而非“成真方昼夜不寐”!“若要小儿安,常保三分饥与寒”是很有见解的说法。所以,“戒睡”与“抗寒”,都应在尝试中逐步训练,绝不能一味等待将来功夫高了才能用功。
“阴性睡眠”最大的“利”是:节约时间、以功代眠,克服了“阳性睡眠”的弱点,解决了修炼的一大难题,即高功夫往往要拿时间来“堆”。
“阴性睡眠”最大的“弊”是:不适合绝大多致人,常人一旦尝试有可能出现某些偏差”,即使不出“偏差”,也难以长期坚持,因而无法大面积推广,更不可能让多数人从中受益。
三、双向睡眠
“阳性睡眠”的缺点显而易见,可常人又无法摆脱它。道家为此设有“五龙盘体”之法,佛家则干跪主张以“盘腿打坐”来代替“阳性睡眠”。这两种方法,应该说各有利弊。为此,我们从常人实际出发,也兼顾高层次修炼的特殊要求,提出“双向睡眠”的主张,以充分发挥“阳性睡眠”与“阴性睡眠”各自的优点,并尽力克服它们的不足之处。
那么,如何将“双向睡眠”付诸实践呢?
首先,应转变观念。人人具备“阴性睡眠”的功能。比如,有人上夜班或通宵打牌,第二天不一定非睡不可。在我看来,有些“失眠”病人本没有什么病,只是人们不了解“阴性睡眠”的奥妙,误以为他有病。日久了他本人也紧张,吃药、打针、学催眠,千方百计想“正常”入睡,效果却不尽人意,常常为此而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
其实,除了少数人属于身体病变之外,多数“失眠”患者都不能算病人!不是有许多名人睡眠时间极短吗?人们对此津津乐道,感叹他们“精力充沛”,却不认为他们有什么“失眠症”!可见,只要转变了观念,就自然有益无害了!有了更多的时间,正可以拿来修炼或从事其它工作。
其次,应掌握“双向睡眠”的技术要领:
一是变单一的“卧眠”为多样化的“行、立、坐、卧”式睡眠——至于“行、立、坐”时“如何入睡”,可自行摸索,不必拘泥,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二是想“睡”就“睡”,想“停”就“停”,不要受常规约束——许多人都有体会,有时候睡得多,反而更不舒服,可见睡眠并非越多越好,有的高三学生参加高考时,中午仅休息半小时就够了,原因就在于把握了“睡眠时机”,进入了“睡眠状态”。
三是带功入睡——“睡”前可输入“观梦”之类的良性信息,“睡”时可进行各种功能训练(以内视最为安全);进一步到封固、调控功态信息,醒来可回忆梦境。
“双向睡眠”既不一味认同常人的“阳性睡眠”观,也不一味提倡功家的“阴性睡眠”观,而是主张“率性而为,随缘而化”,将修炼与睡眠融为一体,在实践中寻找自身的“阳性睡眠”与“阴性睡眠”的理想时机与理想比例。
“双向睡眠”不仅适合修炼者不断提升功力,而且也让普通人能从中受益。“双向睡眠”方式灵活,状态平和,而且安全、经济,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张嵘)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