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闻名于世,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山中36处宫观庵庙大多为明代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宋代,道经始将传说中的真武神与武当山联系起来,将武当山附会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飞升处。因此,武当山也是武当武术的发源地,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元末明初,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开创武当派,并影响至今。武当山的药用植物极为丰富,在《本草纲目》记载的多种中草药中,武当山就有多种,有“天然药库”之称。
年12月,武当山古建筑群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年被整体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年,武当山和长城、丽江、周庄等景区一起入选“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景区”。至年,武当山分别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入选最美“国家地质公园”。
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中的一块瑰宝,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
武当武术与武当道教的渊源很深。武当道士在修炼学道时,常常伴以练习武功。宋代以前,武当道士中的武林高手不凡其人。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集武当拳技之大成,创立了武当内家拳,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为武当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武当武术受道教隐秘单传的传统影响,武当武术长期隐没不彰。清代至民国,由于社会动荡和道教衰微,许多道人离山还俗,武当武术遂之流传于民间。
武当武术继承古代武术攻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易》中的某些原理,参以道教内丹功法的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套路风格。其理论核心是阴阳消长,八卦演变,五行生克。它以养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牵动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辨位于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
武当武术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武当气功、武当剑等拳法和器械术。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拳种,门派,如内家拳法、武当太乙五行拳、武当纯阳拳、武当丹派剑术、赵堡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功家南派等。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境内,现有面积平方千米,主要由金顶景区、紫霄景区、五龙景区、南岩景区、太子坡景区、老营景区等组成。自然胜景有箭镞林立的72峰、绝壁深悬的36岩、激湍飞流的24涧、云腾雾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台等;人文景观有规模宏伟的道教建筑群和众多的道教文物,故被誉为“道教文物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