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文豪苏东坡,我们熟悉的是他的才情,他的诗词,他的坎坷人生和不屈斗志,当然还有他身居贬谪地的穷乡僻壤中自创的各种美食。
比如著名的“东坡肘子”,就是在自身穷困和环境贫瘠下,对达官贵人所不屑的猪肉进行的创意烹饪,至今仍然流行在国人的饭桌上,也是对中国美食界作的贡献。
其实,不仅如此,苏东坡对瑜伽也很有渊源,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也有他自己的心得,对瑜伽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文人的修身养性,都是不小的影响。
缘起
苏东坡和瑜伽结缘,得益于子由,即苏东坡的弟弟。
苏东坡兄弟二人皆因王安石的新政缘故被贬。作为古代的读书人,饱读诗书,空有济世才略却不能施展抱负,是非常让人愁困抑郁的。但是,苏东坡看见弟弟外貌上元气焕发,曾经在童年期的旧疾(肠胃不好,秋天咳嗽)居然也有很大改善;苏东坡的次子生病,也是由一个会瑜伽术的道士吹“神”入腹治愈。
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后,除去研读佛经外,也在一家道观里体验闭关七七四十九天。在元丰三年(年),他写《安国寺记》里,他大部分时间都练习打坐。
结合
瑜伽术是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但却是在中国的道教里发展的更高深。
中国佛教中有禅宗一派,专下打坐功夫,为印度佛教与中国道教哲学之混合。金庸武侠小说里有“华山论剑”,所谓的“剑宗”“气宗”之争,即是争以剑术为主,还是讲究呼吸气功为主。而在武侠小说里,得以训练气功内功的人,武功也是要胜一筹的。
中国道教先有自然之基础,才能吸收瑜伽之要义。道教在于重视自然的冥想沉思,重视清心寡欲以求心神的宁静,由修炼求长生不老。
瑜伽术,控制身心,能导入宗教的神秘体会,得精神能力较深的境界。采取身体的某种姿势与呼吸的控制,加上冥坐,达到物我两忘的真空状态,恍惚出神的喜悦有益在身心二面。
练过的人都体验到获得的身体健康,心情宁静,情绪均衡。
改进
佛道二家修炼者在此前不知道那是瑜伽,习惯称为“打坐”,“静坐”,“内省”,“冥思”。
但瑜伽术,除了重视吸纳之功,还追求一些身体上的过度扭曲姿势,现在印度的一些瑜伽练习者更是追求身体扭曲的极限为傲。
苏东坡则是以练习几个舒服姿势为满足,对过于费劲的姿势拒绝学习,只求身体健康和心情宁静。
中国人的养生是“保存精力”,瑜伽对身心卫生的方法最适合中国文人,因为瑜伽的精要是休息,是有计划有觉察的休息。在规定时间控制呼吸,身体也采取休息的姿势,头脑里要消灭一切的思想活动。由于各种方式的控制呼吸来增加氧气吸入,全身处于完全放松状态又没有消耗更多的精力,这是最理想的养生之道。
苏东坡不仅简化舍弃了瑜伽一些难度系数大的姿势体式,还又在自己修炼中,加大了呼吸的专注力练习,对于呼吸还研究出来相关时间的控制,如吸,停,吐的时间比例是1:2:2;他还增加了定时吞咽唾液的心得方法,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对瑜伽的贡献。
影响
苏东坡写了一篇最难懂的文章《续养生论》,林语堂说清楚了苏东坡的原意。
苏东坡说,我们随时都在焚烧自己的精力,主要是二种方式:一是各种情绪上的纷扰,如恼怒,烦闷,情爱,忧愁等;二是,包括汗,泪,排泄物。
这二种毁损元气都是“死之道也”。我们应当借心神控制,借吞咽唾液,把身体引向健康。
苏东坡追求单纯有节制的生活,有足够的工作,足够的休息,无忧无虑,不喜不悲,情绪静好的最佳生活状态。
一千多年前的苏东坡提倡的生活方式,和我们现在倡导的“自律”,“断舍离”,“极简主义”生活信条,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然而,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多少?
可惜苏东坡只是生长在宋仁宗时代,事业发展期没有赶上“清平乐”的仁宗盛治,宋神宗和王安石注定是他命运的劫,让他不得安然继续养生下去。
斯人已逝,但其精神和精髓永恒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