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导引行气与道教的关系
TUhjnbcbe - 2025/6/29 18:37:00
北京哪家白癜风治疗最专业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vxbdf/

我们今天说的“气功”,在古代称为“导引行气”。导引就是运动肢体,调息呼吸,把体操、按摩同气功结合起来的健身运动。行气又称吐纳、服气、食气、调息、调气、胎息,是保健强身的内养功。

《庄子?刻意篇》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导引”一词,始见于此。陆德明《庄子释文》引李(颐)云:“导气会和,引体令柔。”“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就是“导气”,一称“行气”。“熊经鸟伸”就是仿效熊、鸟的动作,引体令柔。这意味着导引、行气两者是密切结合,不可分割的。

导引行气既是锻炼身体的方法,也是古代的医术,治病疗病的方法,所以《灵枢经?病传篇》说:“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ruo)、饮药之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绘有四十四种导引的姿势。三国时,名医华佗传导引之术,名“五禽戏”。

导引、行气、按摩本是古代医疗卫生保健知识的经验总结,用来强身体、防病、治病,以后为道教所吸取成为道教养生修炼的方术。相传张良、赤松子都是修“导引”“辟谷”“轻举之道”的。宋明以来流传的八段锦以及张三丰太极拳都是导引一类。

道书中有《道(导)引经》十卷见于《抱朴子?遐览篇》,但此书早已亡佚。现在《道藏》中还有《太清导引养生经》、《钟离八段锦》(见《修真十书》)等,并属这类著作。

导引行气为道教吸收后又掺杂了一些神秘的宗教内容。例如葛洪说:“今导引行气,还精补脑,食饮有度,兴居有节,将服药物,思神守一,枉天禁戒,带佩符印,伤生之徒,一切远之”。(《抱朴子?至理》)前面讲的导引行气,服食药物等属于医疗卫生、保健养生之术,后面讲的什么“枉天禁戒,带佩符印”等,则是宗教迷信的内容。虽然这样,但好些古代的导引术,唯赖道书才得保存下来。

葛洪《抱朴子》里言导引之术云:“龙导虎引,熊经龟咽,莺飞蛇屈鸟伸,天俯地仰”(《杂应篇》)等等。相传为陶宏景撰的《养性延命录》中有《导引按摩》篇引《导引经》说:“清旦未起,啄齿二七,闭目握固,漱漏涶(tuo),三咽气。寻闭而不息,目极,极乃徐徐出气,满三止便起,狼踞鸱(chi)顾,左右自摇曳不息。”孙思邈的《摄养枕中方》、司马承祯的《服气精义论》中都保存不少道家的导引术。

练导引的必兼行气。《太上混元真录》说:“行气一名炼气,一名长息。”所谓内养功、内功、气功都是指这种保健强身的锻炼方法。这里面细分起来,由于练功的程序和侧重点的不同,又分为若干派。长息亦即胎息,是息气深入丹田,类似腹式的深呼吸,故称“长息”。如婴儿在胞胎之中,所以又叫“胎息”。葛洪认为行气可以治百病,防瘟疫,避饥渴,延年命。

《抱朴子?释滞篇》说:“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总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气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着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

道教认为人是由精、气、神三要素构成。《服气经》说:“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精者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灵神也。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见《养性延命录》)。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九窍都由一气贯通,所以气运行流转,血脉畅通无阻,则四肢百骸关节和谐灵便。气阻塞不通,则血脉不畅,关节失灵,中医所谓气血不通,就会百病从生。所以《养性延命录》说:“气不行,则生病”。

导引行气所以能够治病防病,就在使血气流通,关节灵活,增强体质,有了健康的身体则外邪不能侵扰。如果有了疾病则以神、气及意念攻克之。这包括气功治疗及意念活动的心理治疗。《养性延命录》说:“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道教把这种气功治病的方法叫做“引火烧身”。

孙思邈《摄养枕中方》说:“道人疾,闭目内视,使心生火,以火烧身。烧身令尽存之,使精神仿佛,疾即愈。若有痛处,皆存其火烧之,秘验。”(《云笈七签》卷三十三引)据现在科学仪器的探测,气功发放的外气有红外线,静电、磁,次声等,所以外气到达病者的穴位上,能使病人感应而产生疗效。

关于行气的要领,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吸气叫“纳”,出气叫“吐”。“吐故纳新”就是吐出碳气,吸进新鲜氧气。纳时深吸至于丹田,然后徐徐吐出废气。吐气有吹、呼、唏、呵、嘘、呬六种方法。《养性延命录》云:“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呼吸之法要细、长、深、匀。吸气时要细微徐缓,不可有声,葛洪所谓以鸿毛着鼻口上,而鸿毛不动为候。深是指吸气深入达于脐下丹田。匀指呼吸匀称。细微、徐缓、深长、匀称,这就是道家说的“绵绵若存”。

(2)行气宜在早上林间,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古人称“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养性延命录》)司马承祯说:“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和时为之”。(《导引论》)这些都是指练功要注意时间、地点、气候、环境的选择。

(3)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乾浴、按摩与气功内外结合起来。《导引经》说清旦起来,扣齿,闭目握固,调息,导引,正是讲内外功的结合。

(4)行气要节食,不宜过饱。《养性延命录》说:“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

(5)行气要注意意念活动,要把调息练气与练心(思想,、意念)结合起来。意念活动在道教叫“存思”“存想”。《老君存思图》说:“为学之基,以存思为息”。(《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则气住,练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关,在道书又称为“守一。”

《抱朴子?地真》云:“思一至饥,一与之粮。”目的在使精神专一,凝神聚气,心静守一则气平,气平则息匀,息匀则气聚,气聚则神凝,神气合一,性命归根。所以存思的要点在排除杂念,垂帘内视,所谓“智静神凝,除欲中净”。(《老君存思图》)

《神仙绝谷食气经》说:“诸行气皆无令意中有忿怒愁忧。忿怒愁优则气乱,气乱则逆。思一,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理。如法为,长生久寿。”(《云笈七签》卷五十九)所以行气功要精神上轻松愉快,心情安适,排除一切烦恼和杂念,保持心气和平,这样持之以恒地练功,自可健康长寿。

《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所以能够寡欲则心自清静,心静则气顺畅而平和,心静气和则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欲,意念专一是行气功的前提条件。

导引行气为道教的修炼所吸取,导引行气之法大量保存在道书之中,但既为宗教所吸收就不免染上宗教神秘的内容。

例如意念专注,存思守一,本是练气功的先决条件,但在道教里则加以神秘化,有什么“思玄一”,存诸神的说法。道教认为闭目存想可以看见五脏之神。道教是多神教,《黄庭经》有存思二十四景神。还有说什么阳神一万八千,阴神一万八千,合为人体三万六千神,要“日日存之。”把存思守一说成念念不忘神秘的灵物一一神。

导引行气,如能长期坚持锻炼,无疑是能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可以却老延年。但道教则以为能够长生不死,显然是荒诞的。汉代的王充就批判过道家以为导气养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虚妄。(见《论衡?道虚》)道教的葛洪是迷信神仙的,但他也认为行气导引只“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抱朴子?极完》)

所以道书中的导引行气之法,其中精粗真伪杂陈,既有精华,也有不少的槽粕,我们应当加以选择,区别对待。作为文化遗产,总的来说是应该珍视的。(钟肇鹏)

(图片来自网络)

1
查看完整版本: 导引行气与道教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