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逼自己不如逼孩子人造神童如何毁了我们
TUhjnbcbe - 2025/6/22 8:45:00
北京白癜风专治医院 http://www.xfhjyj.com/m/

这两天00后神童们纷纷横空出世,扎堆涌现的神童,堪称黄金一代。

第34届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名单上,一位小学组参赛同学的项目竟然是《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

小小年纪就能搞定博士级别的研究,神童,真正的神童。神童降世,好奇的吃瓜群众们肯定要探秘一下神童成长的土壤,看看爸爸妈妈是喂了什么养出这么厉害的孩子。一查,发现原来神童是中科院研究员的孩子。

大家脸上纷纷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更让我看到人类抗击癌症希望的,是武汉2名小学生研究茶多酚抗肿瘤获奖。果然天不生神童,万古如长夜。

人类至今还没有攻破癌症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神童还不够。上一期我们还讲了16岁的传(销)二代神童,号称一天「作词首、诗首、写字小说」。不到两年出版3本书,参加4次演讲比赛并获奖,还是某品牌创始人,并拥有某「杂志社」记者、地方运营中心副主编等头衔。

想想16岁的我,还在纠结写作文离题万里,人家已经出书创业做主编了。人类和人类果然是不一样的物种啊。中国历史上,也从来不乏各种「神童」。骆宾王7岁咏鹅,曹冲8岁称象。甘罗12岁拜相。

可以说神童,是中国人的情结所在。偏偏大人们喜欢拿这些天才的案例给孩子们看,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到自己的平凡,为我国中二病医疗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今天我就来讲讲这部充满了焦虑、迷惘和骗局的中国当代神童史。

01

年,江西冶金学院的老师倪霖给兼任中科院院长的副总理方毅写了一封信,推荐了江西赣州八中的13岁天才少年宁铂。方毅读完信,批示中科院下属中科大,可以破格录取宁铂进入大学学习。

宁铂,就是新中国初代「神童」。2岁半时能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个数,4岁学会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

和现在4岁就要掌握两种语言的鸡娃比,宁铂大概只能算平平无奇。但四十多年前,他在大众眼里,就是拯救中国科学界的天选之子。次年,方毅接见宁铂,和他对弈了两局围棋,宁铂两局全胜。战胜总理,让他一夜间成为全民偶像,名字在各大报刊广播中频繁出现,故事被当时的人们做成剪报、手抄本流传。

宁铂成了全中国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家长们经常拿着报纸上关于宁铂的报道,和自己的孩子比较:「你看看人家」。

据说宁铂当时人气之高,丝毫不亚于当下流量明星。报纸上刊发了他在中科大校园葡萄架下读书的照片,很快这个葡萄架就成了科大新生和来宾必瞻仰之处。相较之下,鹿晗的网红邮筒也不过如此。

以招收宁铂为契机,中科大开办了全国首个大学少年班,21名天才少年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少年班大学生,最大的16岁,最小的11岁。

也就在这一年,其他11所高校也开始招收15岁以下高智商少年入校。宁铂本人还创造了一个记录,中科大毕业后,他留校任教,以19岁的年龄成为了全国最年轻的讲师。但这位第一神童,流量天才,最后却成了一个伤仲永式的故事。

经过了一年适应期学习,14岁的宁铂被分配到了理论物理专业。但宁铂本人对物理既不感兴趣,物理成绩在少年班也只算中等,天才的表象下,只不过是一个性格充满浪漫色彩的男孩。他热爱诗歌,曾经加入诗歌社团,对天文也有浓厚兴趣。

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早熟,早恋倾向严重的学生。只不过年龄太小,加上中科大11:1的男女比例,让他没机会早恋而已。宁铂请求调去南京大学研究天文学,得到的回复是:科大很重视你,把你招进少年班就是为了专门培养你,你是一个懂事的乖孩子,又是全国少年儿童的榜样,要听话。于是,宁铂的申请被干脆地打了回来。

十年浩劫后,中国的科学教育明显出现断层。而少年班的目的,就是为了补足基础科学人才的不足,他们身上承载的不仅是个人的理想,还有国家的梦想,不可能让学生们自由选择专业。况且中科大也不愿意放走这位全民偶像式的天才少年。

神童光环,对一个青春期的男孩,是枷锁,更是负担,这种负担改变了他的性格。长期的「神童」暗示,成为了他身上的包袱,他变得自大,也变得害怕失败,畏缩不前。他曾经连续三次尝试考研,却每次都在踏入研究所考场前弃考,甚至威胁老师,逼他去考试的话他就要逃跑。

即使家人,也更愿意接受那个媒体塑造的宁铂,父亲对他说:为了国家,我们把你贡献出去了,我们知道你很难受,不要记恨我们。宁铂变得越来越怪异、自闭。结婚后,宁铂开始练气功、吃素,偶尔会离家出走,甚至逃去寺庙出家又被抓回来。

年,宁铂参与了一次央视「实话实说」节目,探讨「神童教育」。在节目中,宁铂频繁抢话筒发言,抨击「神童教育」。他的激烈态度,让周围观众发出阵阵笑声。观众们不知道,这个有点怪异的男人,二十年前曾是中国第一神童。

年,宁铂正式离开中科大,出家五台山研究佛学,神童传奇就此落幕。

无独有偶,和宁铂同样有名,甚至成绩更突出,被认为是未来诺贝尔奖得主的天才少年谢彦波和干政,也都因为和导师关系处理不好,没能完成博士学业,一个最终回到国内,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大学副教授,另一个最终在精神疾病的困扰中,退出了人们的视线。78级的少年班,最终为国家提供了一批技术型研究型人才。但令人唏嘘的是,当年最炙手可热的几名天才少年,最终都归于平凡。

反而是低调的,被保护得很好的学生,最后普遍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例如后来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创始人的张亚勤,以及英国伯明翰大学计算机学院首席教授,中科大大师讲席教授姚新等人。

某种程度上,当时的中国需要这样的「神童」、「天才」来唤醒整个社会对科学的重视。当全社会的希望和注目都压在几个孩子身上,没有人在乎到,十几岁的孩子需要的,是学习如何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和世界相处。宁铂曾亲口表示:「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而谢彦波表示,如果有机会再来一次,他不会再读少年班。

02

少年班,神童热的背后,是八九十年代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时代背景,为了发展和培养人才,资源更加倾向于最优质的学生,天才,某种程度上让这种倾向性变得合理化。随着教育的相对普及,人们进入了人造神童的时代。

年,《北京人在纽约》热播,剧中姜文一句:「请给我一个被剥削的机会」,折射了中国人对大洋彼岸灯塔国的向往,也是八九十年代出国潮的最好写照。

那时的哈佛耶鲁,对中国学子如同圣殿般,可望而不可即。年,一个成都女孩依照母亲精确无误的教育和人生规划,斩获了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四所美国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的父母很快将对女儿的教育经历写成了一本《哈佛少女刘亦婷》。

这本书一经推出,就成了国内家长的圣经,光是正版就卖出多万册,至于盗版更加不计其数了。

刘亦婷的经历受到了全国上下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学生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逼自己不如逼孩子人造神童如何毁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