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门每派都有自己门派之拳理,但总的来讲,都具有健身、防身、养生、修身等功能。但重要的是所有拳种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技击性,才能衍生出拳中之理。训练时只要把所练习拳术中的动作讲明健身、养生的作用和详细分解出攻防目的,这样才能分析出变化成端之拳理。传统的易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经典,而传统武术深受传统哲学的渗透和影响,逐渐形成独特的运动思想,特别的技术要求,突出的价值功能。易理包括“无极学说,太极学说,三才学说,五行学说,八卦学说”等。训练时,只要我们把阴阳的互根对立、太极的互容环抱、三才的天人合一、五行的生克关系、八卦的变化之要,结合实际去指导,会使学练者很容易接受和掌握深奥难懂的易理知识。
太极拳,健身,运动传统武术的套路,种类很多,拳种多如牛毛。而训练套路也很难掌握,即要训练出传统武术套路的固有风格,又要训练功架的整齐。传统武术套路大多演练时间不会太长,大多数套路只有一分钟左右,而且重复动作过多,没有现代竞赛套路那么多跳跃,也没有现代竞赛套路那么好看。但手法、身法、步法很丰富,对于套路中功架之要求、劲力之分别要严格得多。所以在训练传统武术套路时要对于功架、劲力单独训练。要结合功法训练,不能单讲解套路,某一招某一势,要准确地讲解一招一势的连续性,再帮助学练者分析某一招一势的劲力和作用。这样才能把传统武术套路固有之韵味,用肢体表达出来。
太极拳,健身气功训练套路时,首先要指导学习那些具有传统文化性和诗歌般的“歌诀”“拳谱”等,俗称背“拳谱”。帮助学练者认识学习这些“歌诀”“拳谱”。如“二郎担山”“张飞骗马”“揽雀尾”“魁星点斗”等,这些有的是一些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典故,有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常识。如果把这些招势,用故事的形式来讲解,会使学练者很容易掌握。这些动作的演练,对于青少年来说,既能学习一些历史人物典故又能掌握一些学习知识。
代表性的劲法和风格形势。每一段侧重于某一功架,或侧重于某一劲别。首先训练某一段劲别组合,再运动重复训练进行训练。可将这一段路的劲别功架练熟、练稳、出功夫。整套训练主要把几段综合、成套、组合起来加以训练。在整套训练时要在一个课时,做超套训练。也就是说,把一个套路连续打上几遍,要反复地练习和训练,这样不仅增强体力,更重要的是能准确、快速理解拳种的风格。
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传统武术拆招喂手,“拆招喂手”之训练必须在套路演练有一定的基础上,方可进行训练,可一边学习套路,一边讲解招势,中国传统武术对于每一招每一势的要求大体上分为“打、破、拿、摔”四大攻防。而每一招每一势里,必含“打、拿”结合,“破、摔”结合,或“打、破、拿、摔”等攻防含义。传统武术之招势的诠释为“招为死招,势为活势”,每一招练习是固定的,而化为一势就是活的,因为功架动作是死的,而要攻防的人是活的,所以传统武术的“拆招喂手”是攻防格斗的必修课,也是传统武术的精髓,体现套路之“体”与技击格斗之“用”的结合。“招、势”,即辩证,又统一,既矛盾,又一体,纵观古今武学大师无不把体、用相结合。
拆招就是在训练套路中,把每一招都拆开来讲解,训练讲解每一招的攻防含义,以及打、破、拿、摔的用法。首先讲解气功的动作名称,再进行简单拆招,当熟练后,再进行深入学习,一个课时,可讲解一两招,要给学练者先示范、后训练。训练时,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讲解每一招打、破、拿、摔时,要分别讲“打”或“破、拿、摔”,当技法训练熟练以后,再训练打、拿结合或破、摔结合等。
健身,运动,太极拳喂手就是“势”的训练,训练学练者对于“招”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练者运用所学“死招”化为“活势”。训练时,首先动作由慢到快,力量由轻到重的去喂学练者,以训练学练者将“死招”化为“活势”。
可用不同的人去喂手,身高不同,力量不同。从不同角度去攻击,或前或后,或拳或脚,要重复多次训练,从而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可结合现代散打一些训练技法,去训练反应、速度、灵敏度。结合传统武术之功力,使学练者能快速练出得意之技。总之,中国传统武术之训练,没有什么大章可寻,更没有什么教材,完全是老师傅们口传身授的。老师们怎么教的,自己怎么学的,再原搬不动告诉别人,思想进步一点的拳师,加上一些现代化训练手段,思想保守一点的拳师在训练时再保留一些,讲解理论时再玄一点,所以学练传统武术者更不明所云,练一练自己也没有什么信心了。总觉得传统武术难学,难练,难理解。三难问题围绕在心。渐渐学练传统武术的人们也就少了,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如要加强传统武术的传播,我认为应当加强传播者自身之修养,和对传统武术的认识。运用和结合现代科学知识。总结一套行之有效,丰富多彩之可行、可观,可自娱的一些训练手段来进行训练,方可将中国传统武术继承和发展下去,使学练者真正体会中国传统武术之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