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一日如风起,扶摇一上九万里。
古往今来,世人对自然万物只争朝夕的憧憬,结合着自身对世俗概念的恢弘气概,渴望着阅历山川湖海,从之参悟红尘真谛,如旧梦中摸索前行的老者,睁着沧桑的双眼,透过一丝星辰的微光,探索命运的多舛。
仰望着璀璨神秘的星空,观赏着绽放凋零的花儿,感受过飞禽走兽的哀怨,品尝过生而为人的喜悦。
人们不断地在自然中摸索与领悟,感受着人生只争朝夕的态度,遵循着缘起缘灭的法则,渴望着遥远的心灵视界。
随着人们从未间歇的探索,更是衍生了对神明的憧憬,从而出现了万物自然与人类生存体系的深度研究,道可道,非常道阴阳两仪向转等思想的萌生。
在这些思想建立的基础上,更是衍生了《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对成仙成神的一些神魔题材的话本,体现了人们虽肉眼凡胎,却始终难以放下对神灵的感悟与期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炎黄子孙的思想始终刻骨铭心,如今社会,我们对武林侠客的思索与就类如古人寻神探仙一般,始终如一的满含期待,想念着拥有着一招一式,去踏平世间的不公与苛刻。
然而这一看似不可做到的所谓的一招一式,真的有人做到了,飞檐走壁,飘然而立,水上轻飘,铁掌劈石。他便是台湾著名气功大师,李凤山。
01凤山年少爱武,深山拜师学艺
李凤山出生于台湾基隆,由于凤山祖祖辈辈都是习武之人,自然也是体质见状,小时候的他经常观摩父亲习武练武,倒也会了些许把式,耳濡目染,萌生了想做一名武师的想法。
他时常跟着父亲练习,学习,在他眼里,父亲就像一名老师一样,指导他在武术的世界里不停摸索。
就这样凤山不断长大,他发现拥有好的武术招式远远不够,还是需要增强自己的体质,二者结合才能达到武术的最高境界。
每天开始进行一些体力训练,后来他还是不满足,于是他便决定每天都要翻过一座山,开始了自己的深山之旅,殊不知这段深山之旅,便是他气功人生的第一序章。
李凤山爬山的过程中,总会发现一件趣事,总有一个老人登着陡峭的山路,如履平地,脸不红,气不喘,步伐稳定,速度还很快,李凤山几经思考,此山崎岖不堪,不说自己体质已超乎常人,然而怎会有如此之人,年过七旬,却身轻如燕,登山健步如飞呢?
李凤山恍然大悟,难道说,这就是气功么!
于是,李凤山便萌生了拜老人为师的想法,刚开始老人并不应允,早已退隐山林的他发誓不收任何弟子,然而越是这点,越激励着凤山拜师学艺,每天不断的训练,以及对老师傅的尊重与诚恳的态度,终于他打动了老人,收凤山为徒。
二人相互切磋武术造诣,谈笑风生,凤山受益颇深。
对于武学,李凤山曾说过:要做一只鹿,一只鸟,如同林间生灵般穿插游走,将灵魂与这片山野相契合。
强健体魄是武学的前提基础,他不停地摸索着,不停寻找着武学灵魂的真谛
02凤山铁杉着身,三载勤功苦练
拜师之后,李凤山继续开始自己的爬山之旅,然而与之前不同的是,老人要求他每逢爬山之时,都要身穿四十斤的铁衫攀爬。
虽说凤山自幼体质强健,终也是背着铁杉压垮了,本是陡峭的山峦,这铁杉更如另一个山峦一般,始终压的他难以喘气,
激昂的山路,湍急的河水,这铁杉就像一把无形的双手,将李凤山的身躯疯狂地往下拖拽。
急中生智的李凤山想到了一个偷懒的小法子,每至山川的前半段,他都将铁布衫脱下来,而到后半段的时候,再将其穿上,继续跑到终点,如此锻炼,省了很多事。
然而猴子再聪明也难逃如来的手掌,师傅发现了他的小聪明,便惩罚他每天都要穿着铁杉生活,吃饭,喝水,攀岩,爬树,都要穿此拉练,只有睡觉沐浴的时候才能有片刻的休息,放松几刻。
契而舍之,朽木不折,契而不舍,金石可偻。
人的能力来自压迫,生活就像一个个侩子手,搜刮着我们的身躯,但是永远不可磨灭的是我们的心性,如钢铁般的意志砥砺着我们,莫服输,曙光在招手。
三年转眼过去,如今的李凤山早已适应了铁杉加身的痛苦,无论休息与训练,已然是易如反掌。而老人也终于说出了那句迟来的:凤山啊,你可以把你的铁杉拖下来了。
只见李凤山刚脱下铁杉,一种说不上来的自在油然而生,灵魂如同从肉体脱离的快感,竟让他并不舒服,刚走两步,便重倒在地,几经调整,已发现自己动如脱兔,步伐迅疾。
深深呼吸一口气,仿佛吞下天地自然,上窜下行如飞鸟般不扬微尘,举止动作如落叶般气若飘渺。
现在的他,脚下但凡有些渺小尤物,便可乘风而行,如履平地,孤鸿踏雪,了无痕迹。
03凤山归乡台湾,另创梅门武学
已然领悟轻功的李凤山,在此后的勤学苦练中,巩固了基础,逐渐融会贯通,心神合一,做到了不凡之举,令人叹为观止。
年,李凤山回归台湾,创建了梅门武学,为世间武者传道解惑,讲经授艺。
梅门的来源也是蹊跷,曾有人向凤山询问何门何派,凤山随口一说没门,却被他人误认为梅门。
后来凤山思虑梅乃花中君子,亭亭傲骨而立,颇有雅趣,索性更名武学梅门。
04结语
人生百态,世事沉浮,凤山暗诣一条真理:强身须向武中探,修行亦可术里求。
武术心法,如朝夕生活,尚武得道,可平天下;中武入喆,能安身心;下武精技,则防侵害。
融于自然,用于自然。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李凤山能做到身轻如燕,踏雪轻功的成就,定然离不开他对武学的钻研与坚持,中华文明之武学,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终须我们融于自然而用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