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岁马岳梁谈吴式太极拳
记者:马老师,您老是什么时候开始向吴鉴泉大师拜师求艺的呢?马:在我二十岁的时候。在那以前,我就知道他,但正式拜师是在二十岁那年。
记者:吴老先生留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马:他没有改变拳架的式样。我现在教的就是最初的吴式太极拳。在美国、香港,吴式拳架已改变了不少,这并没有什么奇怪。因为这就同写字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但我认为只有功夫很深的人才能改动拳架。我先跟吴老学了十年,完全是他的拳架。后来我到了上海,帮助吴老一起工作,我的拳架仍然是吴老固有的样式。
记者:由于您的体型和吴老的不同,您的拳架是否也有了改变?马:只在很细小方面。
记者:在您学太极拳之前,您还学过其它什么武术吗?马:我学过通臂拳和其它一些外家拳。
记者:有一些练太极拳的人还练其它气功。为了增强内劲,您是不是还有其他锻炼方法?马:事实上,没有必要再练什么其他气功了。太极拳本身就是一种气功。我们也没有其它特殊的单练方法。
记者:许多西方人和中国人怀疑太极拳用以防身的技击作用,事实果真是这样吗?马:练太极拳的首要目的是为健康。第二才是防身。太极拳从不率先去攻击别人。
记者:吴式太极拳在香港最为流行。您知道它在香港发展的历史吗?马:我认为各种太极拳基本要点是大同小异的。吴式太极拳有快慢两种,但快拳不是慢拳快打,快拳和慢拳的练法是不同的。
记者:杨澄浦和吴鉴泉二老当初曾在一个学校公开教授太极拳,其后不久,您也开始练太极拳。在您的记忆中,对杨老有什么印象?马:我经常看见杨澄浦去鉴老家里和鉴老一起推手。我亲眼看见过他打杨式快拳。他死后,杨式快拳也就失传了。
记者:扬式太极拳在美国最为流行。杨澄浦的一个学生郑曼青曾在美国推广杨式太极拳,您在郑年青的时候就知道他了吗?马:是的,他原来在上海是个中医。后来他去了台湾,再转到美国,开始教太极拳。他的太极拳很好,也会推手。
记者:我想太极拳在西方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是人们认为它是一条修练性灵的途径。马:太极拳和道教是密切相连的。太极拳的创始人是一个道士。对我们来讲,我们只讲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及其武术上的价值。年之前,太极拳没有在社会上公开教授,一般只限于门内师徒传授。徐文:正是由于我们国家实行开放政策,太极拳才更快更广泛地走向世界,这是很自然的。譬如说吧,最近马老师去了西德,在那儿播下了正宗吴式太极拳的种籽。
记者:不知道谁是第一位学习太极拳的西方人。马:年,一个著名的外国摔跤运动员来到了北京。他不相信中国武术。当他遇见鉴老时,就向他提出挑战,结果给轻而易举地摔倒在地上。于是,他就拜鉴老学太极拳。他名叫威廉氏,反正他学了大约一年之后,就从鉴老的首届学员班中毕业了。这大概是第一位学太极拳的外国人。美国的莎菲在四十年代也跟我学太极拳。(注:这时候,马老师拿出了一张北京第一届学员结业班的照片,马老师那时候才十几岁,那个外国摔跤手也在照片里。)
记者:您认为太极拳在美国的前途如何呢?
马:现在情况是好的,将来的前景也不会错。有些人只学了短期的拳架,就回美国去当老师了。实际上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太极拳。
记者:吴式太极拳和其他几派的区别是什么呢?
马:我只练吴式,所以我无法评论谁好谁坏。中国的太极拳有五种:杨式、吴式、陈式、武式和孙式。各有个的长处,但其理论根据是大体相同的。
记者:您对初学者有什么建议吗?
马:我给学习太极拳的人五字诀是:静、轻、慢、切、恒。这五个字是相互联系的。初学者要始终记住这五个字。
记者:您练太极拳已有多年,一定经历了不少困难。您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学习的不同阶段的情况以及您现在对太极拳的理解是怎么样的呢?马:一个严格按照拳经的教导,并能刻苦锻炼的学员和只拘于形式,随便学习的人的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前者是真练,后者却是假练。已故吴鉴泉老师常常要求他的学生在三年时间内要打满一万遍慢拳。我还记得在旧北京的时候,老师当学生习拳时在屋中拉一根绳子,高度刚好过学生头顶,学生在练拳的时候,老师手中拿一把尺,在旁边看着,如果学生的头部超过了绳子的度,老师就要用尺敲他的头。在练拳的时候,两侧膝关节始终有些弯曲,不能立直。除非练得太累了,立直只是为了想休息一下。我认为太极拳的功夫只有你练到一定境界的时候,才能真正理解,不到这种境界,即使对你讲了,也不一定会真懂。
记者:除了推手以外,是否还有吴式的散打?马:是的,我们有一种散打叫“兰采花”。处于种种原因,这是不对外公开传授的。
记者:作为学生,如何能估价一个太极拳老师的高低或好坏?马:我认为可以从许多方面判断一个老师的好坏。最佳方法就是看老师的讲解是否符合拳经的教导。只有符合拳经教导的才应该学,那些标新立异而违背拳经教导的则应予摒弃。
记者:您是否在练拳时,自己想象有气在体内沿着一定的经络流通,还是经过长期练拳后内气在体内会自然地流通?马:在练拳时,我并不想象内气在沿着一定的经络流通。拳经上说:“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实际上练太极拳有三方面的作用,即练意、练气和练身。不论体内外任何一瞬间的动作,都是由“意”带动的。但是拳经上又说:“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对这一点,初学者恐怕不易理解。如果单单为了练气,更适当的是练站桩。学者最好不要自己想象有气在体内流通。
记者:但当您练拳达到自觉有内气运行的时候,学员自己将怎样对待这种现象呢?注视它?运用它?还是不管它?马:一般讲,一个学员在认真练太极拳三年后,可以感觉到有某种程度的内气运动,但那时的功夫可能还不够深,需要继续锻炼。
记者:在您的经验中,是不是可以在没有接触到对方身体的时候,就能够运用内劲把对方打出去?如果是真的,练这种功夫的意义何在?马:是真的,运用空劲把对方打出去的机制是很复杂的。但一点也不神秘。这和意识上的灵敏度,内气以及手法都有关系。同样重要的对方也要有一定的灵敏度或反应性。这说明这位老师的太极拳功夫已很成熟。
记者:除了太极拳架,推手是不是也是一种气功?马:推手应当也要按照气功的原理来进行。
记者:练太极拳的人是不是一定也要练武器?练武器能产生什么劲或功夫?马:武器是手臂的延长,但练武器的功夫对推手或散打也有作用。
记者:您已经89岁高龄,您能不能谈一谈在您一生中,在长期练太极拳中,您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马:我想引用一句拳经上的话来回答你的问题。拳经上说:“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对这一点,我自己大概可以作为一个活着的榜样吧。上海鉴泉太极拳社有一位理事江长风先生,现年96岁高龄,在推手时,他仍能把一个年轻力壮的对手轻易地打出去。
马岳梁谈太极心法“静、轻、慢、切、恒”
思想上的准备,即传统文献上“心”的运用,可概括为“静、轻、慢、切、恒”5个方面:
(一)静
练习太极拳要求“静”,也就是要求思想高度集中,不能有其它杂念。人的思维极为复杂,要使中枢神经高度集中起来,处于单一的兴奋状态,实属不易。把思想集中起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思想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手、眼、身、步,尽量做得动作正确。根据我们的经验,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用这个方法进行练习,久而久之,便能使思想自然地集中起来,可以连架式也不想,达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
衡量“静”的标准,在于“呼吸平稳深长,动作轻灵贯串,身舒意展自然”。呼吸平稳深长,就能气沉丹田,是身静;动作轻灵贯穿是心静;身舒意展自然是意静。这三个静,以意静为高级阶段。
在实际练习中,常发现一些人受外界干扰,随便与人谈话讲笑,或举目四顾,意志不集中,这种练拳,达不到“静”的要求。太极拳要求的静,应理解为动中求静,“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二)轻
太极拳的“轻”,非单纯的不用力,而是相对重而言。《太极拳经》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就是轻的表现。“轻”不能用“爆发力”,用“爆发力”则不能贯穿;其次是避免“双重”,“双重”则不能分辨虚实。
“轻”也可作“柔”解释。《十三势行功心解》说:“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轻柔绝不是松懈,松懈和用力同是太极拳的大忌。太极拳要求推出之掌,或击出之拳,都不是伸开或握紧的。即所谓“太极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拳虽握但不能握得太紧,中间留空隙。掌不平直,而掌心稍微内陷,手指也不完全并紧。如果把拳头并得太紧,或掌伸得很直,都是犯双重弊病。
步法也要求轻灵,“迈步如猫行”,都是轻的和柔的动作,要求连贯,不能有停滞。如果把脚抬得很高,甚至把膝关节形成直角,手伸得很直等等,都是不应有的弊病。
(三)慢
练太极拳要求慢,绝不是停顿。慢的原则要求“贯串”,不能有缺陷。慢是针对快而言,《太极拳经》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练太极拳时,要求动作前后衔接,“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使长拳的动作连绵不断,节节贯穿。
慢不是一个拳势完成后,停在那里不连接做下一个拳势。一般的说,一套长拳的快慢度应控制在25~40分钟之间。初学者可快一点,熟练后则慢一些做。
慢的具体内容,应是“沾连粘随,不丢不顶”。整套长拳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有经验的人,掌握整套长拳练习的时间,十分准确。这就是功夫深的具体表现。
(四)切
切是认真的意思,要切切实实地下功夫,万万不可草率从事。无论那个招式,都要做到准确。虚实要分清楚,动作应避免缺陷,立身须中正安静。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支撑八面。当然,这些要求说来容易,办得到,则相当困难。
诚如古人所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样认真地把太极拳练下去,用时间做一番切磋琢磨的功夫,就可以得到较快进步,登上太极拳的高峰。
(五)恒
恒也有双重意思。首先是要求持之以恒,尤论严寒酷暑,都不能间断。其次是定量,根据锻炼者的体质和时间,定相应的强度,以后不断加强,逐渐提高水平,取得理想成绩。
总之,静、轻、慢、切、恒,五者并非分开互不相关。相反,五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作者:吴英华、马岳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