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田内转功是太极拳内功的基本功。它是把丹田看成似一个立体的能胀能缩能旋转的太极气球,通过意念使归聚丹田的阴阳两气不断鼓荡动转,进而带动肢体开合、伸屈、协调、平衡运动,以达到保健养身,提高技击能力的目的。
《太极拳经歌诀》中说:“拿住丹田练内劲,哼哈二气妙无穷,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十三势说略》中说:“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就是指丹田内气的锻炼,表现在外形上是转腰和腹肌运动。《十三势歌》中说:“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十三势行动心解》中说“气如车轮,腰似车轴”等等,都是讲丹田内转和腰的关系。
所以在各家太极拳中的强调丹田内转(如陈式太极拳),有的只讲腰转,不提丹田内转(如杨式太极拳),也有的认为腹肌的转动是神经指挥肌肉此起彼伏,是肌肉的拮抗作用,不用什么气功、或气的运转。这是由于对“气功”和“内功”概念的理解不同,其实质却是一样,只不过在训练时,一是以内带外,一是以外带内。
太极内劲的特点:一是弹性,二是螺旋,就是由意识指挥丹田内转之气运行至全身肢体而形成,但丹田内转,只是一种太极拳内功锻炼的过渡形式,象推手只是一种拳架到散打的过渡形式一样,太极拳练到高深阶段,就不再执着丹田内转,那时全身处处是丹田。“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处处能化,处处能发,挨着何处何处击。
所以武禹襄在《太极拳论要解》中说:“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但练入门功夫时,学丹田内转是必要的,过去还当作秘法,不向外传。
根据许多人练功的经验,丹田内转能调动丹田真元之气,自动按摩腹部脏腑。刺激肠胃蠕动,畅通内脉,增强消化系统的吸收和排泄功能,对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许多慢性疾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特别对腹胀、便秘、肠粘连等更有奇特疗效。
丹田内转也是练整体劲捷径,即学太极拳架式时,要以丹田转动为基点,带动腰转、胯转、身转、手和脚转,使在外形上,手眼身法步协调平衡,虚实分明,连贯圆活,刚柔相济,劲力完整,这样拳艺才有登堂入室的可能。
丹田气收聚是向心力,为合,为吸,为蓄劲。丹田气放射是离心力,为开,为呼,为发劲。因为气在人体的圆球中转,如有一部分气向前挤发,必有一部分气向后补撑。向上下左右也一样,牵动周围气流形成强大旋涡,循环不息又四面八方膨胀。这就是武术气功中所谓的争力和混元劲,也是太极拳所要求的“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上下一致,周身一家的基础。在武术界很推崇这一功法,有的人甚至认为“练成丹田混元气,走遍天下无能敌”。
丹田内转功,也是道家修炼内丹的筑基功。丹田是男子精室,妇女胞宫所在地,为人身之本,真精真气汇聚于处,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练己筑基”“练精化气”“还精补脑”就从这里开始,是性命的源头。
丹田气内转扩大到整个上体,就类似道家丹功中的通小周天,佛教密宗的通脉轮,扩大到四肢,就类似大周天。
常常有许多气功爱好者问:太极拳讲不讲通周天?我们说又讲又不讲。对初学者一般不讲周天,免得执着“空转辘轳”,有损无益。待练到“气通身躯不稍滞”“屈伸开合听自由。”不讲周天,周天自通。丹田内转一般是先通中脉,由点带面“上通天谷(百会),下达海底(会阴)。彻上彻下,四面八方,尽虚谷,通法界,不断摄收自然元气。致使人体三百六十五络真元通畅,五脏六腑百骸精气充沛”。
有人问丹田的气从哪里来?来源有五:
一是人本有的元气。即元阴、元阳之气。禀受于先天,由先天之精所化,发源于命门,藏于丹田。
二是口鼻呼吸的空气,空气中的氧气,通过肺部输送全身各处,当然也辗转进入丹田。
三是和自然交换的精气。呼吸自然界的精华之气不但靠口鼻,人体上的穴窍和全身毛孔都有自动交换的本能。如天气(阳气)可以从头顶百会穴下降丹田,地气(阴气:可以从涌泉穴上升丹田。练功达到胎息时,就可以不靠口鼻呼吸。
四是食物中的水谷之气,人吃了食物,一部分精气被肠胃吸收,滋养全身。初学气功者,道听途说。认为练功时放屁就是漏气,常强忍着不让浊气排出。这是错误的。练丹田内转,首先要排除腹中的浊气。
五是上列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相合的真气,包括宗气、营气、卫气等。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杨志才)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