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健身气功,拉伸运动,现在看来练气功是一件平常的事。当今,气功在群众中已普及,各种功法较多,尤其国家体育总局推行的健身气功:五禽戏、易筋经、混元桩、八段锦、六字诀等。有动、有静,能增强体质,也能医病,还可以作为练太极拳的准备。
唐代名医孙思邈更熔医、儒、道、释各家于一炉,建立了气功养生学的完整体系。在后世的发展中,更是各家学说互相渗透,互相移植。在《道藏》中,养生思想和养生术更为集中,由于宗教的缘故,养生学往往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古今中外,都曾有人把它看成“巫术邪说”。但是,对古代的文化遗产,要分清精华和糟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气功的作用与太极拳的作用从经络来说是相同的,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太极拳与气功比较起来,太极拳比气功容易掌握,容易入门。因为太极拳是以动作开始而进行练气,是通过动作来理解阴阳变化的。而气功则以静开始,以静为主,是从内练的实践中去理解阴阳变化,比较难以捉摸。若以太极拳为动功,加以气功为静功,则可以互相补充促进。可以说,练太极拳结合气功练习,则功效更好。
太极拳,健身气功太极拳,健身气功,拉伸运动,强调呼吸结合类,其特点是在深吸气或深呼气或闭气、咽气时,结合进行明显的意念存想活动。其主要功能是将意念存想和呼吸运动时吸气肌、膈肌、腹肌活动所产生的动觉、力度以及振动波统一起来,对机体的重要气穴和经脉进行激惹和揉荡,进而引发内气并促使内气循经运行。这类呼吸法同上述各类实际上是交叉的,如深吸气结合意念存想,便是属于强调吸气一类,余同。
太极拳,健身气功,如果身体虚弱或有病,特别是患有慢性病,则最好先学气功,如混元桩、周天运行功等,到病见好,身体及四肢已便于运动时,再去学太极拳就不会感到力不从心。如果身体很健康(或练过太极拳者),则不妨先练太极拳的动作,练到懂劲阶段,再去学练气功,效果会更好,更加明显。
太极拳,健身qg《孙子兵法》有云:“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石头之所以能在激水之上飘起来,就是因为它比激水的速度要快半步。人生就像一场长跑比赛,只有与时间赛跑,只有永远比别人快半步,才有可能占得先机,赢在最后。这既是竞争者的姿态,更是成功者的秘诀。中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框架之上的。因此,中医的特殊就突出表现在它的思维方法上。中医的思维方法主要有:意象思维、辨证思维、直觉与灵感、逻辑思维、系统思维等等。
气功,以精、气、神为核心的自然观,真气运行理法坚持世界是物质的,人体是物质的,人体生命活动也是物质的运动,生命活动与自然密切相关。唯物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是为真气运行理法的自然观。健身气功,生命活动的基础精、气、神是物质的。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因而被视为“三宝”。真气运行理法遵循祖国医学的这一唯物主义思想,认为“精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物质活动的生理功能,神是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故精为气之母,神为气之形。所以精、气、神三者是人体生命存亡的关键所在。”“精、气、神虽各有其特有的性能,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气功,太极拳,易筋经,拉伸运动,真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真气运行理法认为,“真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所以能发挥正常的功能活动,就是依靠真气的温养赋予能量,才能各尽其职”。因而提出“为保持身体的健康,为了积精全神,首先当以培养真气为主”。
易筋经,健身气功气功,太极拳,易筋经,拉伸运动,老子言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营者即营气、血液、营养之类,在此代指身体,魄在此代表精神。意思是,形体与精神能合在一起,这是修道的第一层次。“专气”乃先天之炁,也即冲脉之炁,密宗称之为中脉之炁。“专”即将全身阴阳脉气合二为一,得之者,可以脱胎换骨,这是第二层次。“涤除玄览”是明心见性,进入真空境界,六根彻底清净之意,这是第三层次。开天门,阳神出窍,光明四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是第四层次。这也便是道家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四个阶段。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这是老前辈裘法祖的忠告。自古佛、道都重视意念和内气的修炼,佛家追求“成佛”,道家追求“修仙”,佛道寻找经络、穴位畅通的功法,使人体经络通畅而益寿延年。佛家脉轮学说认为:人体内有三十六轮,如顶轮、眉轮、颈轮、心轮、脐轮等等,佛家修炼“法轮常转”。道家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气是通过任督二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运行的,道家修炼“内丹术”。
太极拳,健身气功健身气功,易筋经,太极拳,拉伸运动,佛道两家修炼方式不同,修脉轮也好,修经络也好,两家都修炼出了很多高功能长寿的僧人或道士,这说明意和气修炼法是成功的。其实,人体全身无处不气路,全身无处不丹田,古代传承下来的修炼方法是中华民族养生瑰宝,被太极拳界很好地继承了下来。希望大家收藏,转发,有建议和意见在下面留言,大家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