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各种精微物质均藏于五脏
TUhjnbcbe - 2025/3/5 18:33:00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www.bdfyy999.com

中医学从黄帝岐伯始,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其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天文、地理等诸多学科知识,给人高深莫测之感,往往使人望而却步。然而中医学为人类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在临床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随着人们养生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学习中医学知识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

五脏六腑中医养生

脏腑是藏象学说的基础,是人体内脏的总称,根据脏腑的部位、形态的不同、生理功能的有别,将人体脏腑系统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因其有异于六腑,故称奇恒之腑。五脏六腑: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黄帝内经》对脏腑的生理功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并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起的有机整体,以维系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临床上的辨证施治,归根到底都是从脏腑出发,因此脏腑学说就成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中医学的各种辨证方法,最终都要落实到脏腑的病理变化上,论治也就在于纠正脏腑的病理改变。对于脏腑的重要性,近代名医秦伯未先生认为:中医对于疾病主要分为外感和内伤;对于病因,主要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对于辨证,主要分为八纲、六经、三焦以及卫气营血,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脏腑。由此可见,无论是外感和内伤、外因和内因,都是通过脏腑后才发生变化,药物的功效也是通过脏腑后才起作用。

五脏六腑中医养生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主化生贮藏精气,藏而不泻。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各种精微物质均藏于五脏。这些精微物质应经常保持充满而不能过度耗散,故称藏而不泻。五脏又称“五神脏”,因其亦藏神。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主受盛和传化水谷,泻而不藏。中医学认为,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消化饮食物并传导、排泄糟粕。摄入到胃肠道的饮食物,其精微物质被机体吸收后,糟粕必须及时排泄到人体外,称为泻而不藏。

五脏六腑中医养生

五脏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体各脏腑器官通过经络相互沟通,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发生病变时也相互影响。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古代医家多是以五行的生、克、乘、侮进行阐述。以五脏配属五行,肝气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气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并说明其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资助、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运用五行学说,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相互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运用五行学说,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内外联系的天人合一的五脏系统。把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等相联系为一个整体,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说明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五脏六腑中医养生

脾的病变主要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水谷、水液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以腹胀腹痛、不欲食而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慢性出血等脾病的常见症状。

五脏六腑中医养生

《说文解字》曰:“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从“心”字最早的文字产生和形成来看,心最初的表意为体内实质性脏器。心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态很像一颗心的纵向剖面图,清楚地显示出左、右心室和左、右心房。人们从甲骨文的心字分析出心内有七个孔窍,即现代解剖所证实的主动脉孔,肺动、静脉孔,左、右房室孔,上、下腔静脉孔。

五脏六腑中医养生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到了明代医家更是明确地将心分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并指出血肉之心是解剖学上的可视之心,形状如倒垂未开之莲蕊,位置在人体中居肺与肝之间,同时指出神明之心是以血肉之心的气血为基础,两者相互依存。八段锦是少林易筋经的一部分,分立功、坐功两部分。练此功以调和阴阳、通理三焦为主旨,以动入静、以静入动、动静皆宜、顺乎五形、发其生机、神奇变化、通和上下、和畅气血、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消内生之百病、补其不足、泻其多余,消长之道,妙用无穷。常习之可达百病之不生,延年而益寿。明代李梃在《医学入门·心脏》里指出:“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万物由之盛长,不着色象,谓有何有,谓无复存,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然形神亦恒相同……”

经络中医养生

气功(炁功)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保健、养生、祛病的方法。古代或名“丹道”,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身,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北京市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各种精微物质均藏于五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