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静虑法门我多年的练功体会
TUhjnbcbe - 2025/2/23 2:25: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最权威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静虑法门的静和虑是指入静与思虑,不能人静就无从思虑,因此练这一法门首要求入静。入静难,难在两个方面。

一是外界来的诱惑,二是内在泛起的记忆,以及他们所引起的联想。若能克服外来的诱惑和内在的意记,就不会出现联想。才能得到寂静。

正如黄仁涛教授所说,杂念象电影的画面一样。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要抓住其中的空隙。人在生活中,有时杂念纷纭,有时一无所思,要抓住这一无所想,净化自己的思想,养成习惯,有助于入静。既要入静,又要思虑,岂不矛盾?不矛盾。只有在入静时才能思虑,杂念纷纭时,是无法思虑的。

佛经中谈到的妄心、真心、本性,说的也就是杂念、寂静、智慧。去除妄心才见真心,其心永驻才生智慧。佛经中所说的戒、定、慧,戒是戒妄心,定是定真心,慧是本性所生。这是佛家的三部功夫,但又不是单独成立的。如戒,不但是指上座练功时戒除杂念,同时爷子生活中的言行意念。

佛经中把去除杂念放在很重要的地位。龙华寺名山大师说。说:从止观法下手。《楞严经》说:从耳根下手。下手就是去除杂念。

止观法中去除杂念的方法有:守丹田、数息、听息,追查杂念的来源。《楞严经》中提到耳根能听四面八方、远近的声音,为其它眼、鼻、舌、身、意所不及,因此要从耳根下手,周潜川还提出:杂念来时用“胚”字诀,一声“呸”把杂念赶跑。此外,还有“视鼻端白”,内视“红日”等。但是,对杂念也有两种态度,是杂念来时随它去,它总有停的时候;二是杂念来时不断是病,不续是药,要求立即斩断。

对杂忽到底采取什么态度,采用哪种方法,需要自已的适应能力。有人静听音乐能静,那就听音乐。有人思考问题能使杂念归一,那就思考问题。去除杂念仅仅是手段,既是手段,何必强求一律。作者在杂念繁复时,就念自己编的口诀,如“情绪安宁,意念安定,消除杂念,练好气功”。多念几遍,杂念渐渐减少,就能入静。实在不止,就干脆休息,起床没散步,之后再练。

练功的原因,各不相同。作者是因病才下决心练功的。先由草药老人投我“飞鹰功”下手(详见《气功精选续籍》一书),继而又因病在贵州遇到老中医仇医师教我“静坐法”。但因抗战时期,生活颠沛流离,未能坚持。后来,发现我有了心脏病,又开始练“飞鹰功”与“静坐法”,并加练道家气功。

“静坐法”仅是放松入静,不守丹田,而道家气功在“静坐法”加进了意守丹田,直至通周天。

现在回头看过去,最大的收获是排除杂念。在练动功时,无论是“飞鹰功”或太极学,不易产生杂念,对练静功的入静相助很大。虽然在静坐时不免出现杂念,只要守住丹田,杂念就会消失。

以后,作者又读了一些佛经。发现佛经中的“神话”比丹经中少。丹经中的练精化气,各派说法不一,如子时一阳生,须吸贴提闭,阳生之时,元神下注,精自化气,金童佬女,黄婆为媒,浊精无用、元精有效;龙潜于海,南山虎哨,等等。《张三丰全书》三卷中所述,更是扑朔迷离,把炼精化气比成父精母血无中生有,炼气化神比作母亲十月怀胎,炼神还虚比作母亲三年哺乳,炼虚忘形说是面壁几年,最后炼成身外之身,羽化而去。又说练成此功在万人中仅一二人而已。据丹书中言,练第三步功法,需要找一清静所在,找三四道侣,大家相互照顾,以防静坐出窍不归。所谓“续命也是断命时”,要求有地,侣、财、法,保证练功成功。

丹经中很多段落欲言又止,止而欲言,遂以隐险、影射、譬响、暗示、曲折、含蒿代替,使人似坠五里雾中。

佛经中除佛家语言难懂外,并无上述弊病。佛经中提出的五戒、无蕴、六根六尘、六度,对于一个八十多岁的作者来说,不难做到,经过锻炼杂念已消除不少,现只要求弄清什么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即空中有色,色中有空,无中有有,有中生无的中道、中观、中帝。此外,还想弄清《楞严经》中提出的定力与从耳根下手功法。这样,作者又从戒、定、慧的要求练起了佛家气功,开始静坐练入定。

初练时,如果白天有事,半夜静坐就有杂念。若白天无事,半夜静坐即无杂念。当杂念来时,运用佛家的“观想法”,远视红日,也能排除杂念,因此入静较易,片刻即能进入气功态,佛家称之为入定。定力强弱,自己还无法估计。入定中,有时沉醉在忘人忘我之中,一无所知,出定时才知又坐了二、三小时。有时在半醒半睡的恍恍惚惚、朦朦胧胧之中,似乎只有前额、头顶,如帽子大一片还存在,因还存在于似醒非醒、似睡非睡的明明昧昧状态巾。什么时候出现幻觉呢?那是在入定之初的一瞬之间。若已入定,就不再出现幻觉了。这也许和准备上座练功舵有否杂念有关。

关丁作者出现幻觉,举例如下。

一、突然,在前额出现一朵红花,亮晶晶,红艳艳,鲜艳透闭。在生活中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花朵,于是想静开眼看个明白,岂知一睁眼,红花没有了,人也出定了。我才知道入定时所见到的任何事物,都不能睁眼看。

二、刚上座时,微微呼吸,准备入定。突然,在定而未定,未定而定的一瞬之间,前额“扑”地一声,出现了胡桃大一个洞,一股浓厚的白气随吸气而入洞,随呼气而出洞。白气与洞般粗细,出约市尺余寸,进则沿脑壳四面笼罩而下,不出头颅。当时虽在忘人高我之中,但头脑清醒,想到如此浓郁的气息保留在大脑中会头晕的。就因有这一想法,忽地“扑”的一声,洞闭气止,人也出定了。我又知道了,入静中出现任何幻觉,大脑中的意念不能有任何活动。

三、我得了白内障,有人说尘双目无神。多看多读后,双目模糊。医院除给眼与水外,说“等看不见时,来动手术”。

因而,想到是否可以定中去治。于是,在上座入静之前,自己想:我双跟明亮,炯炯有神,白翳粉碎,全部消失,远视千里,一目了然。如此又思又心,数遍之后,即轻微呼吸,轻闭双目,出入静而深入定中。一瞬之间,而前出现了个女子形象,胸下看不见,面貌端正,双目明亮,炯炯有神,既无表情,义无媚态,双目直视,紧盯不动。我也注视着她,片刻又换了一个,双目与前相同,黑眼珠大似生即,不见眼白。久视中,双方都不动。突悠,我想到我的眼如何?就这一想,这胸像如拉泽片般向左侧而去。

接着看到了自己的脸,似没有幻像那么清楚。跟着也就走出了定境。奇怪的是,幻像比荧屏上的特写还要清晰,如此一星期。未见过第二次有幻像出现。直到最后有一次将入梦境之前,突然在枕边出现了一个形像,也是双目漆黑,炯炯有神。我脑中出现于一个“你是谁“,幻象立即消失。经过这一星期,双目充血,视物模糊。三天后,眼碍也睁大了,视觉也清楚,白內障縮小了。其它入定时出现幻觉,各不相同、例如自己年轻时的面貌也会出现。

第一次出现小红花之前,只知道静坐博要入静,不知道会出现小红花。第二次开天目是突然而来,事先毫无思想准备。此后也未见再来,在生活中也没有隔壁见物的特异功能,一切如常。只有第三次自己有此希望、但出现幻像的狗像是完全出于意外的,但既出现后,胸有成竹,毫不惊奇。

作者休会到,幻觉与杂念有关。什么样的杂念,会出现什么样的幻觉。关于幻觉,在丹经和佛经中没有直接提到,但“观思法”却可以避免幻觉。伽叶尊者受到妇女诱惑,如来佛批评他定力不够。这说明在定中受幻觉迷惑,意随境转而入糜,是定力不够所致。因此,佛家提出“定慧均等”,也就是“定慧双修”。由此可见,佛家经书所以对排除杂念连篇累牍地喊咐不是没有道理的。

佛经中并未强调要求绝对入静,只要求在有无之间、要求行观想法,参话头,提出的是“悟”。

静虑法门的练功法正是要求在入静进入定坑之前,大到中留有一个思虑的念头。不要求绝对地怡,只要求相对地静,这就可避免时光动赶,又可等得“灵感”来临,提高智慧。

佛道兩家的练功法,也不能绝对分开。如下手功夫的意守丹田,《摩诃止观》中也提到。排除杂念,也是两家共同要求的。所不同的只是道寥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和炼虚忘形,而佛家没有。佛道两家都提出“六神通”,但如何练神通,两家都没有提到。龙华寺方丈明肠大师在《佛法概要》中明确提出,不要炼神通。此法可能是危险太大,涉及生命,也可能是为了防坏人练就到处害人,因此不传。

根据作者的练功经验,开始应练动功。动功有成就以后,再练静功。这阶段是动静双修,就是下半夜练静功,晨起练动功,可起相辅相成的作用。最后,则可多练静功,少练动功:少练不是不练,不练则筋骨容易衰退。静功是练佛家功法,还是练道家功法,凭各人喜爱而定。

我们既非僧人,也非道人,因此没有偏见。但佛道之间却有争论。如道家说“佛家修性不修命,万世阴劫难入圣”,

这是道家批评佛家只修性不修命,而不如道家的性命双修。但圆樱法师则不同意这种论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静虑法门我多年的练功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