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旭,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学者、书画家、《崔如琢评传》作者
时间:年7月30日
正文:
当代美术理论界名气最大的、文章价格最贵者,人们会不假思索地想起陈传席。他的名气往往让人与刘海粟、吴冠中老先生联系在一起。因为他做过近现代画坛名家的《点将录》,这两位画家都不入其法眼。客观地说,陈教授对画坛诸家的见解较为独到,加上其敢于挑战世俗忌讳的勇气,让人钦佩。比如他批评吴冠中不懂书法,不懂传统,就为批评界树立了典范。事实上,他的理论代表作《中国山水画史》不守陈规,极富个人思想,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对晚明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的阐述,相较老先生们黄宾虹、俞建华、吴冠中等没有新意。前辈们遗留的错误,或者固有认知,在他这里一成不变。但这些不足以证明陈先生的学术缺陷,反而有其学术成就所在!
在理论界,陈先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既有著作,又有体制内教授这样的学术名份,加上他的“大嘴”特质完全符合新时代的媒体、世俗文化消费需求,所以他一路顺风顺水,甚至如鱼得水。十年前,他的一篇文章就传出十几万的价格,今天,他已经看不上写作,尝试利用其学术地位、知名度上的优势转型到书画创作上。记得当初,他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暗示了这个举动。那时他认为,当代书画家缺文化,写字画画如厨师做菜,有技术,没人文意趣。如果让他专门画画,三年时间他绝对成为国内最顶级的大画家。有意思的是,老陈转行画画写字快十年了,不但没成为有文化内涵的顶级大画家,反而使他的学术形象消失殆尽,学术实力被空前否定。有人说,他是书法界的马保国(伪武术大师),画坛的闫芳(武术骗子),总之这些特指在外人看来,对陈传席先生有道德、学术上的羞辱和全面否定!可老陈不这么认为,他沉醉于这些应接不暇的负面舆论流量(图二)带给他剧增的作品订单。从陈先生得意忘形的口气里可知,这些订单不仅仅是礼品需求,而且还暗含着来自于高端的各种关系、文化、身份认同,所以他赶着画,画完了才考虑兑现以学术为本的、平民身份的专门藏家。老陈能做到这一步,确实让人佩服,为什么马保国、闫芳能一推即倒呢?为什么他俩在被揭穿时,不给人讲讲他们之前是如何地红火,如何地赚钱?看来,还是陈传席说的,没文化!
顺便问问陈老,您的订单、客户群体、客户阶层,比气功大师王林如何?
我跟陈传席先生不大熟悉,对他的判断,或者好感,之前一直停留在理论上。要说真正听闻陈先生的不足,最初来自于简繁先生的《沧海一粟》。他在该书里,塑造了一个虚拟的,靠吃软饭、吹牛发身的学术骗子,名叫“陈月耕”。后来陈传席先生对号入座了,我才知道别人口中的“月耕上人”原来是他!不过,我半信半疑!
平心而论,陈先生的学问不错,读了很多书,知识面很渊博,但没有转化成精神气节、真知。字画卖得好坏,固然重要,但不是文人之根本,最后都得守住一颗平常心,宠辱不惊,用作品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