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事呈现
一天,南方人张助在田里劳动,突然看见地里有一个李核,正想把它带回家,回头又看见田边一株烂得只剩下根部的桑树,枯空的根部里堆积着泥土,就将李核种了进去,在田里取水浇灌。
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忽然长出了李子,认为这是神,就互相转告,有一个患有眼疾的病人在树下乘凉,说:李树使我的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本来眼痛的小病,自己也会痊愈,但由于众人盲目附和,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
出于各种目的前来求神的人络绎不绝,在边上下车马的常有数千,李树旁摆满了酒肉,过了一年,张助从远处回来,看见了惊讶地说:“这算什么神呀,这是我种的啊。”于是就跑去把树砍了。
二、蕴含道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不存在没有本质的现象,也不存在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外在的、偶然的、不稳定的联系,本质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内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一般来说,每个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它可以体现为多个现象,相似的现象可以反映同一个本质,也可反映不同的本质。
桑树中忽然长出了李子是现象,其本质是生物遗传规律,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桑树根部枯空的泥土只不过为李核提供了生长的外因,李核长出李树反映了本质是生物遗传规律。有人将“桑树中忽然长出李子”这种现象跟神联系起来,说明他被外在的现象所迷惑,错误地把握了本质。
宋代李昉写有一个故事《郑人逃暑》,说的是郑国有个人白天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大树像一把巨大的伞挡住了炙热的阳光,郑人就在树荫下卧席而睡;等到了黄昏时分,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等到树影随着月亮移动时,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
显然,郑人犯了错把现象当本质的错误。光能发热是现象,热的本质是分子运动而不是光带来的。萤火虫发出的光、月光等,就不会带来热能。所以,郑人白天在树荫下躲开阳光避暑是可行的,到了晚上又仿此而行,则闹出了笑话。
由于现象体现为“多”,本质体现为“一”,想问题、办事情如果只考虑现象,则容易陷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误区;只有牢牢把握住本质这个“一”,才不会被现象所迷惑。
据报纸刊载,“气功大师”王林玩的那一套本质上是魔术,但他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将其包装成特异功能的现象,结果,富商巨贾,政要高官,娱乐明星等“各界名流”都被王林“神奇的特异功能”所迷惑。
有人认为被王林所骗之人并非泛泛之辈,有的甚至智商超群,慨叹他们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其实,也不尽然。因为一个人聪明是在他熟悉的领域,这是由于他抓住了该领域的本质,常言道“隔行如隔山”,一旦越过了该领域,他便“糊涂”了,给人的感觉好像一下子糊涂的。这也就解释了许多有钱人、当官的人,他们往往会干出一些让人咋舌的“傻事”。
看来,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还真不是容易的事情。
你想一想,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总是感叹“人心叵测”、“人心不古”,或者埋怨这埋怨那。问题的根源在于一个人总是纠结于现象,一旦现象变化了便接收不了。其实,只要从一开始就把握本质,以不变之心应对万变之物,那么,一切都可坦然面对与接受了,根本不会有难以释怀这回事。
现在你可以这样理解,“人心”就是现象,一个人的立场才是他的本质,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人心多变是正常的嘛,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透过“人心”这个现象抓住“立场”的本质,以不变应万变。
现在想想,以前的一切恩怨情仇,后悔、不舍、内疚等等负面情绪,是不是都可放开了。
真正把握了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与联系,好处还不止于此。自己释怀当然是好处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可做到为我所用。昔时贤文有云:“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山溪水暴涨快退是现象,它反映的本质是:由于暖湿气流遇山坡则爬坡向上抬升,到一定高度“凝云致雨”,雨来得快去得也快,此即“近山多雨”的缘故。
由于小人没有坚定的道德操守,往往唯利是图,这样的本质决定了其言行是反复无常的。
了解到这个道理,便可为我所用了。你看我们的老祖宗多有智慧,早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什么意思,由于君子的人格品质是以大义为立场的,你要说服君子,当然要以义的道理才能打动他;由于小人坚持唯利是图的立场,你只有以利作比方他才能听得进去。
在这方面,曾国藩无疑是深谙此道的人。他曾说:“利可共不可独,谋可寡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芸芸众生中,以大义为立场的君子、圣人毕竟是少数,利对普通人的吸引力毕竟还是很大的,只有与众人共利,事情才能顺利开展直至成功;而谋大事者肯定是不凡之人,其根本立场则不是“利”所能动摇的了,其志向与谋略更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泄露出去则必坏事。
把握本质虽然不易,但通过努力完全可以达到。
古人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法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江湖险恶,人心叵测,如果仅仅从一个人的言行等外在现象就判断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无疑是危险的。但是我们知道,无论他如何狡诈多变、诡计多端,他一切的言行总要围绕着他的立场进行,一切的现象总要反映其内在的本质,抓住本质就是把握“道心”,只是本质是内在的联系,并不是一下子就可看穿的,要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得到,故言:“道心惟微”。
知道了多个现象反映一个本质,知道了本质的重要性,我们就不会为“多”所迷惑,更要花费精力守住这个“一”,这叫“惟精惟一”,本质居于事物之中,所以要“允执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