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中有“南扶乩,北出马”之说。
各种小说影视中有很多对于东北地区出马仙的介绍,而对于南方的“扶乩”仪式则显得讳莫如深。
诞生
“扶乩”的前身是唐朝时盛行的“请紫姑神”典礼。
紫姑神又被称之为厕神,且不说为什么厕神是一个紫衣女子形象,这个厕神却不主厕事,反而是主先知。
在每年正月十五的这一天,家中妇女身着紫色头帕和衣衫,跪拜于厕所之中,身前放着箕帚、草木或筷子,虔诚得磕头跪拜,请神降附,诉说心事。
届时紫姑神便会在地上有所提示。
宗懔著《荆楚岁时记》中:“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兴起
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战乱频发,无论庙堂还是江湖皆兴起“不问苍生问鬼神”之风。一时之间,诞生了大量有关谶纬之书。
民间“法师”们,也乘着这股东风,扶乩降笔,假借神灵造作的道教经书。
扶乩者通常使用一个沙盘,取一支笔由铁架固定悬空于沙盘之上。
两端有两名乩童分持,作法时,念念有词,之后便神神叨叨地在沙盘之上写字回应。
有意思的是,神明答复大多是以晦涩难懂的诗句回应,具体意思还需自己揣摩。
趋之若鹜
至于明清之时,占卜之风更是风靡一时。
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便是此道之中的佼佼者。
金圣叹字20岁始便在吴县地区扶乩度日,自称佛教天台宗祖师智顗弟子的转世化身,托名“泐庵”法师。
金圣叹声称自己收了30位已故的女子作为自己的阴间弟子。
最有名的便是金圣叹扶乩才女叶小鸾,由于其强大的文学素养,以叶小鸾的诗作风格写下了数篇佳作,成为一时佳话。
当时文学大儒,达官显贵,诸如叶绍袁、钱谦益、姚希孟、戴汝义等,都与其来往密切,与前些年的气功大师王林极其相似。
后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对“扶乩”下了定论:
“大抵幻术多手法捷巧,惟扶乩一事,则确有所凭附。然皆灵鬼之能文者耳。所称某神某仙,固属假托”。
与时俱进
时间到了近代,经过近两千年的变迁,扶乩的用具依旧没多大变化,唯一改变的是降临乩坛的角色却是与时俱进。
在民国时期,民间有“同善社”组织,其扶乩临神的对象除却固有的老子、孔子、关公等等传统神仙之外。
还吸纳了国外先进资源,诸如穆罕默德、耶稣、拿破仑、华盛顿甚至还有托尔斯泰。
各个大学校园之中同样流传着碟仙、笔仙、银仙、筷仙等。
流传海外
唐朝时,日本吸收了大量的中国文化,“扶乩”也作为一种文化输出。
到了日本,成为了“灵子术”,此后又由日本去往了欧洲,西方将扶乩用的板称为“维吉板”,并创立专门的“灵学会”,组织“扶乩”活动。
前段时间国外兴起的“查理查理挑战”也是“扶乩”的变种之一。
取一张白纸,用笔画个大大的“十”字,将纸分为四格,分别写下“Yes”和“No”,并沿着在十字线上摆上2支铅笔,交叉十字。
念“查理,查理,你在这里吗?”之后便开始提出问题,获得答案。
拨乱反正
然而,群众的却并非是正统的。
《太上天坛玉格》载:“一切上真天仙神将,不附生人之体,若辄附人语者,决是邪魔外道,不正之鬼,多是土地及司命能作此怪,行法之士当审察之。”
正统宗教都认为正神不降身,“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
甚至道教祖师彻底对扶乩下了定论——圆光、附体、降将、附箕、扶鸾(扶乩)、照水诸项邪说,行持正法之士所不宜道,亦不得蔽惑邪言,诱众害道!
可见这种扶乩仪式即使是在宗教中都是不被承认的。
更何况是用以现代科学的角度解释了,这些神神叨叨的江湖伎俩更多是的自欺欺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