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气功养生学的研究,有两个重要体系,一个是中国气功,一个是印度瑜伽。从气功养生发展史看,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都对气功养生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如中国《周易》中的“天人相应”的哲学观以及其后的儒、释、道三家之谈,都对中国气功养生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及渗透、交融作用,并由此派生出儒、释、道、武、医五大流派。
印度古老的吠陀经典以及“梵我合一”的哲学观也促进瑜伽术的发展,并由此派生出六大流派。
下面将对印度瑜伽作些介绍。
有关瑜伽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印度教典籍《梨俱吠陀本集》,约成书于~年前。另一部经典《薄伽梵歌》也介绍了修行瑜伽的练功方法。
1、瑜伽的发展渊源
瑜伽一词,是古梵文“Yoga”的音译,原义是“相应”、“结合”、“合一”。印度教教义认为:“修行瑜伽功法,静定、沉默、思维,可使人获得某种玄秘的神力,可以祛魔证道,与梵(印度教哲学范畴,宇宙的最高精神和实在)合一,达到梵我一如的境界(即不生不灭,无烦恼,无愿望的极乐境界)”。
随着以吠陀经典为基本教义的婆罗门教在印度的兴起,瑜伽术被纳入新的宗教经典中成为哲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公元前六世纪,印度宗教团体发生了剧烈的变革。其中,释迦族王子乔达摩在菩提伽耶苦修悟道,创立了佛教;北印度刹帝利部族伐弹摩那大雄创立了耆那教。尽管他们与婆罗门教在政治上存在着对立,但在宗教的教义上,以及他们修行正果的方法和途径,都未超出大全瑜伽的理论范畴。
公元前二世纪,东印度婆罗门僧波颠阇利,综合了前人百家之说,首创瑜伽派哲学,撰写了《瑜伽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瑜伽体系,奠定了瑜伽的理论基础。
在19世纪中叶,有两位杰出的瑜伽学者,罗摩克利希那及其门徒维帷卡南达,他们对瑜伽的实践作出了贡献,完成了由古典瑜伽向近代瑜伽发展的转折。罗摩克利希那在练习瑜伽静默法时,身体可以轻化,微离地面,印度人均称他为“无上神灵”。
2、瑜伽流派介绍
印度瑜伽主要有六大派,即:智识瑜伽、行业瑜伽、敬信瑜伽、赫德瑜伽、罗阁瑜伽和孔荼里尼瑜伽。
智识瑜伽提倡培养知识理念,从“无明”中解脱出来,达到神圣知识与“梵”合一。练功者凭借自己的意志行为或某种瑜伽实践程序,收敛生命信息的力量,经上升的生命气脉之门,在头顶上经过神秘的“梵窍”,打开一条通路,把“梵”招入自己的思想中来,从而获得超上的高等知识和智慧。
行业瑜伽提倡纯化生活行为,启现内中孕育的能力,以期寄寓于大“梵”之中。练功者的修行手法是一种极度克制自己的苦行,其生活准则是“历尽善行,崇神律己,执着苦行,静心寡欲”。他们认为只有奉献和皈依,才能使自己的精神、情操、行为达到与“梵”合一的境界。
敬信瑜伽专注于杜绝愚味杂念,启发对“梵”的虔敬和笃信之情,以期与“梵”同在。练功者在自己的生活中尊奉“慷慨仁慈,以仁爱之心爱人,以虔诚之心敬神”的座右铭。其终生目的,是纯洁自己的灵魂,杜绝自己的杂念,把自己的精神寄寓于“梵”的宇宙精神之中,以求达到与“梵”合一的化境。
敬信瑜伽认为,智识、行业,敬信三道瑜伽是并行不悖而又相互关联的,敬信乃是三道瑜伽获得最高成就的极顶。
上述三派瑜伽都要求修习者做到三件事:纯洁、舍弃、集中。通过净化精神和舍弃杂念,最后达到“三摩地”(入定)的状态,实现与“梵”合一的最终目的。
赫德瑜伽认为人体包括两个重要体系,一为精神、心理体系;二为肌体、生理的体系。赫德瑜伽把人体本身视为修炼瑜伽的基础,练功者通过各种体式的锻炼,除去体内的污秽和神经系统的滞碍,进行有节奏、有规律、有控制地瑜伽吐纳运动“制气法”,以净化体内各器官和管制体内的能力与放松机体,达到消除疲劳、延年益寿、永葆青春之目的。
练功有素的赫德瑜伽师可以达到“重如山,大于天,微如尘埃,轻如飞仙”的境界。赫德瑜伽着重在体式和制气的调练。
罗阁瑜伽偏重于意念和调息。罗阁瑜伽一般采用莲花式作为修炼的基本动作,印度古典瑜伽的先哲波颠阇利在公元前二世纪曾创立了罗阁瑜伽八分支法的学说,至近代又经大师维帷卡南达作了具体的解释。
根据他的观点,这八分支法是;制欲、不杀、实语、不盗不淫、不贪、遵行、清净、知足、苦行、诵经、敬天;体式:端坐、制气、控制呼吸;制约:限制感觉;内省:静定默想;三摩地:入定。练功者除恪守制敬和遵行修行戒律外,还选择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处所,坐呈莲花式,控制呼吸,缓慢吐纳,排除杂念,进入寂静之中,最后可达到三摩地的理想境界,即瑜伽定境界。
孔荼里尼瑜伽的理论是由罗阁瑜伽气脉学说繁衍派生出来的流派。他认为人体周身有三大气脉,从人体肛门起,沿脊椎直达头顶部。伊达脉居中,品格拉脉居右,苏叔姆纳脉居左,两脉以伊达脉为轴,同自肛门起始,相互交又盘绕,又在头顶汇合。
两脉自下而上,交叉七次,将人体分为七个相互关联而又各自独立的部分,通常称为“七轮”或“七朵莲花”。在根持轮内眠伏着一条神力巨大的蛇,术语叫做“蟠龙力”。
练功者通过静默练功,意念调息,可以使体内生命气息上下隔离的状态渐渐消失。蟠龙被内气催动,如一条火龙冲破每一个轮,使生命气息在七轮之间畅通游走,在体内聚集成一股强盛的神力。一旦蟠龙力冲至头顶的千轮或千叶莲花,即可达到出神入化的三摩地定境。
除了上述六大派瑜伽外,还有密宗瑜伽、民间流传的瑜伽硬功、以及动静结合的瑜伽体操等。(张秋臻)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