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是气功学中常用术语。始见于汉·刘安《淮南子》:“夫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意谓人慎守此三关,不妄举动,以全性命。随着气功历史的发展,“三关”一词的应用有所扩大。兹简介如下。
以练功阶段为“三关”
有以“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个练功步骤作为三关。
“练精化气”列为初关,是有为法,重在“取坎填离”,并当在“天癸生时”(活子时)急采之;“练气化神”为中关,系有为法和无为法兼用,重在乾坤合辟,当调和真息,周流六虚,自太玄关(下丹田)逆流至天谷(上丹田)交合,然后真气一点下落黄庭(中丹田);“练神还虚”为上关,属无为法,功夫到此,一字也用不着,即不需任何法了。由初关至中关再上关的修炼方法,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在术语中常称之为“渐法”。
《性命圭旨顺逆三关说》云:“盖三关自有为入无为者,渐法也,修上一关,兼下二关者,顿法也。若径做练神还虛者,功夫到虛极静笃时,精自化气,气自化神,即关尹子充精神而超生之旨也”。
以不同穴位为前、后“三关”
以心源性海之窍、黄中正位之窍、关元气海之窍为前三关,以尾闾太玄之窍、夹脊双关之窍、天谷泥丸之窍为后三关。《性命圭旨》曰:“普照图之上一层者,直指心源性海之窍;中一层者,直指黄中正位之窍;下一层者,直指关元气海之窍;此谓前三关也。返照图之下一层者,指出尾闾太玄之窍,中一层者,指出夹脊双关之窍,上一层者,指出天谷泥丸之窍,此谓后三关也”。
以尾闾、夹脊、玉枕为“三关”
以尾闾、夹脊、玉枕为三关,是古代丹书中经常提到的。关字在这里,有关卡的含义。练功人如能引气通过这三关,其内气则能从下而上逆流,到达乾阳之顶,就算把督脉打通了。
以精气神及其有关器官为“三关”
元李道纯《莹蟾语录》云:“精关、气关与神关,三关一凑,天籁、地籁及人籁,众籁俱澄”。意谓练功人如能高度入静,神息相随,将精气神三宝融为一体,则可达到“万籁俱寂”的高深境界。
以心、肾及脑之所在及其作用分为初中上三关。《篑中书三关图说》云:“精藏于肾,肾居下,故曰初关,其功在于采取……;气源于心,心居身中,故曰中关,其功在于呼吸升降,心肾气交,结为圣胎……泥丸居顶上,神所栖也,故日上关……神则妙应不测,既无所施,三者(精气神)混合为一,复忘一,并出与太虚同体,恍然如在梦中,学者到此境界,乃是泰定,切不可放倒”。
以口、手、足为三关
以心关、地关、人关为三关。《上清黄庭内景经三关章第十八》云:“口为心关精神机,足为地关生命扉,手为人关把盛衰”,指明口足、手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在《太上黄庭外景经》梁丘子注本中,还特别收录了裴君的话说:“三关常调、是长生之道也。口为心关,手为人关,足为地关,调则五脏安,安则无病,又存五神为体,谓两手、两足、头也。头想恒青,两手俱赤,二足常白者,则去仙近矣”。在《太上黄庭外景经》务成子注本中,也提到“口为心关,足为地关,手为人关,深固灵珠,更相连结,微妙难知,固为深焉”。
梁丘子在注解“三关之中精气深时说:“三关之中精气深。三,有三部:天关,口也,地关,下部也,人关,两手也。掌握固,闭塞三关,邪气不生也”(见梁丘子注《太上黄庭外景经》),这是以天地人三才观点论三关的,但其实质与心关、人关、地关之说相似。
其它提法
以明堂、洞房、丹田为三关(见《上清黄庭内景经》务成子注本引元阳子的说法)。
以关元为三关。主此说者,认为关元在脐下三寸,有固精护气不妄施泄的作用(见《上清黄庭内景经脾长章第十五》务成子注)。这个命名不甚妥帖,但其意义,可资参考,姑存之。(汪杨)
(图文无关,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