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气功须做到:难忍能忍,难行能行。这是勤修精进、直步上乘的一条重要法则。
按照这条法则,通常人们难以忍受或不能忍受,难以做到或不能做到的,修炼者均可忍受,均可做到,处之泰然,行之自然,显示了修炼者的博大襟怀。
对于这条法则,一些古圣先贤作了精辟的论述,为我们作出了光辉的典范。
道家始祖老子在其著作中,反复阐述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他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在这里,老子深刻指出了“守弱”的重要意义。要做到“守弱”,自然离不开一个“忍”字。
我国著名史书《史记》记载了一则张良的故事:张良来到下邳,见桥上有一位老人,把鞋子脱落于桥下,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我的鞋取来!”张良强忍心头怒气,下桥将老人的鞋子取来送给他。老人说:“给我穿上鞋。”张良于是跪下,将鞋给老人穿上。老人说:“孺子可教矣!”过了几天,老人授给张良一部兵书,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来,张良辅佐刘邦,打败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夺得了天下。为此,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写了一篇《留候论》,论述了被汉高祖刘邦封为留候的张良,能忍善忍,成就大业的事迹,指出:“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亦流传着许多“忍谚”,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如“忍一分风平浪静,忍两分海阔天空,忍三分柳暗花明”;“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以忍为高,小不忍祸端常起,忍一时灾去祸消”。
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是一个艰难的心路历程,是修心练功全面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长期修炼、勤修精进的具体体现。因此,须贯穿到练功和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几点:
1、忍苦持恒
即练功须不怕苦,并能持之以恒。有些未练功或刚开始练功的人可能会说:坐在那里练练静功,站在那里练练动功,有什么艰苦呢?其实,这是由于他们未能坚持长期练功,对其中辛苦还没有体会。有人还可能认为,练功即修道,但苦行并非是道,何必要刻苦练功呢?是的,苦行并非是道,但修道练功必须刻苦,才能逐步明道得道。那种认为练功无须刻苦,只要舒舒服服悠哉游哉就行,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永远提高不了修炼层次。
忍苦持恒,一要不怕天气寒热之苦。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冬天,天寒地冻,冰封雪飘,气温往往降到摄氏零下一、二十度。夏天,热浪滚滚,暑气蒸腾,气温往往升到摄氏四十度左右。一个练功者,须不怕严寒酷暑,坚持练功。
二要不怕劳累之苦。人们工作、劳动一天,有时体力、精力往往十分疲倦。此时,更需通过练功补充能量。因此,更要不怕劳累,坚持练功。
三要不怕调身之苦。大家都知道,练静功以天盘(双盘)坐姿为佳。但开始以天盘练功时,两腿往往又疼又麻。这是练功初始,腿部经络未通所致。只要刻苦习练,就会逐步打通腿部经络,轻松自如地以天盘坐式练静功。
四要不怕反应之苦。有些患有疾病的功友,练功后,往往病痛有比平时加重的感觉,有的甚至反应剧烈,难以忍受。其实,这是一种“气冲病灶”的正常反应,只要坚持练功,即可功到病除。
五要不怕坚持之苦。坚持练功,看似容易,实则极难。坚持数月容易,坚持数年就较难,坚持数十年就很难,坚持一生就更难。所以,要勤奋练功,不怕坚持之苦,要朝如斯,夕如斯,数年、数十年如一日,甚至终生如一日,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半途而废。
2、忍辱守弱
有一则修炼联语曰: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
这则联语的意思是说:对待宠辱泰然处之,就象庭前花开花落那样自然而然。对待去留,如同天上的浮云那样舒卷自如。从根本上讲,所谓宠辱,实质上是一种无序的不和谐信息。面对这些不和谐信息,尤其当受辱委屈之时,要难忍能忍。切不可拍案而起,暴跳如雷。因为,“无明万丈火,能烧功德林”。所以,一些古代贤哲把“制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做到忍辱须量大。我们到佛寺游览,弥勒佛旁联语曰: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度量大了,便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自能忍辱守弱。联语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因此,修炼者须有天地的胸怀,日月的光辉,大海的容量。
忍辱是心定的重要体现。练功讲究静定。这种定境不仅在练功中要保持,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保持。要以不变应万变,处变不惊,动静一如。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做好事难,做好人更难。我们练功者对此都有深刻的体会。即使做好事也并不容易,有时甚至招致种种非议和不公正的对待。功谚说:大磨得大道。当此之时,正是磨练自己的良好时机。面对逆境和挫折,练功者须“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坚持用自身体内的修炼能量来调合这些不良信息,始终如一,积德行善,把修心练功升华到新的层次。
3、清心寡欲
即淡泊名利,淡化欲望,保持一颗清浄心。古云:“平常心是道。所谓清净心,即是平常心,即清清洁洁、明明净净之心,平平常常、淡淡泊泊之心。
内心清净了,就会时时做到“对境无心”,“事来则应,过去不留”。即是说,心不为外境所动,或曰“如如不动”。事情来了,则自如应接,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事情过去了,心中不留任何痕迹,绝不执著牵缠、耿耿于怀或烦恼丛生。事情过去就过去了,随它去吧,象未发生过一样,如同一幅对联所说: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风吹竹林,竹林发出飒飒的声音,风过去了,竹林不留风声,又恢复了平时的寂静。大雁飞过寒潭,潭水映现出大雁矫健的身影。大雁飞去了,潭水不留下大雁的身影,又恢复了平时的清净。
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是智慧展发的体现。而智慧展发的根本途径,在于内修清净心,实现静定。如同《性命圭旨》所说:“故心定而能慧,心寂而能感,心静而能知,心空而能灵,心诚而能明,心虚而能觉。”心静心定了,“静里乾坤大,定中真慧出”,就能慧能知,如意展发。
保持清净心,不仅要做到内清净,而且要做到外清净,如同金代道家修炼大师王重阳所说:“内洁净者,心不起杂念;外清净者,诸尘不染着。”(《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心不起杂念,实则即静定,为内清静。色、声、香、味、触、法诸尘不沾染、不染污,为外清净。实则外清净即无欲寡欲之意。古人云:无欲则刚。内外清净了,心无挂碍,还有什么不可以忍、不可以行呢?
4、修德练功
即涵养高尚的道德,练好功法。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是人体能量和谐的反映,而能量和谐是修德练功的重要标志,因而修德对于能忍能行至关重要。老子曰:“重积德,则无不克。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五十九章》)功谚云:“德为功之母,百功德为先。”“心纯功自正,德长功自进,功从德上来,德是功之本。”“养德修功为正道,有功无德不圆成。”
要按照练功修德标准严格约束自己,进而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慎独”如一,洁身自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人人与我同体,万物与我同根,止恶扬善,亲和万物,济困扶危,助人为乐。要俭朴廉洁,珍惜物命。要尊敬师长,孝敬老人,礼貌待人,文明处世。要与家庭和,单位和,功友和,建造练功的良好外部环境。
要勤于阳德,重于阴德,积德增功。要对照修德标准经常检查自己,凡是不符合修德标准的,要立即觉醒,改过从新。
修德也要能忍能行。譬如说做好事,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但终生做好事不做坏事就很难了。古人为了修好德,有的曾对自己提出“日行一善”的要求,并日日对照,警策自己。这样日积月累,心灵不断净化,为修炼积累了丰厚的资粮,成为道德高尚的大德志士。
我们练功者“弘扬国宝,造福人民”是修德的具体行动,也须能忍能行。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在弘扬国宝的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并不总是颂扬和奖励、掌声和鲜花。当有些人们不理解的时候,当听到风言风语甚至受到污蔑诽谤的时候,当受到大的挫折、切身利益受到损失的时候,你何去何从?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矢志不移,始终如继续坚定不移地弘扬国宝,造福人民,才是我们练功者应有的风范。(曹永庆)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