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是从奥斯特诺夫斯基的那句名言进入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潜心研究德行修炼的董佩永先生意味深长地说:”多少年来,这段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言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不负韶华,无愧时代,谱写出人类事业的壮丽篇章。然而,我却慢慢觉得:“问心无愧”仅仅是德行修炼的基本层次。见我流露出惊讶的神情,他却慢条斯理地解释说,我琢磨,问心无愧与无怨无悔,虽死无憾乃至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等思想境界相比,它毕竟是一个“初级阶段、”原始股”。因为,你对成败得失抑或失恩怨情仇,只是停留在”问心无愧”层次的话,即使当时问心无愧了,但时过境迁呢?自己没觉得吃亏,别人却为你抱打不平呢,再说,当时不足挂齿,回过头却感到亏大方了呢!你还能心平气和,不为之所动,一点失落和纠结也没有吗?……
说到这里,董佩永先生的感慨还真踩到了我的痛脚!记得北京平暴那年,“共和国卫士刘国庚”和“翠微路上六英雄”的报道,自己采写了七个,即便六英雄的长篇通讯是经过共同研究后,另外几个同志也分别起草了一个部分的初稿。但是,从整个通讯的主题设计,谋篇布局,篇章结构,总体风格,遣词造句,洋洋万言,哪一字一句不是自己抠索出来的!白纸黑字摆在那里!当时我还窃喜,自己的处长能立功,成天跟在自己屁股后面抄稿的志愿兵小高能转干就好,我她怕他入选的稿件数量不够,还带他冒着风险去采写戒严部队给陈景润家送大白菜的新闻,后来,这两个愿望都满足了,而不少人还是私下议论说,你含辛茹苦付出那么多,毕竟这是重大历史事件,该争也得争,不然闷头吃亏的只能是自己。我却十分坦然地说,在那段艰苦的日子,自己在地下室赶写报道,坐在马路牙子上给中央台发新闻稿,要说委屈还真不少,但我们报道的重发历史事件,终将会之大都藏之名山,比起当年司马迁的奇耻大辱来,毕竟不足挂齿!再说,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自己还采写了《草莓红了》的新闻特写,被评为全军好新闻。这都是让人们称道的。然而,后来的情况就像董佩永先生所言中的,当看到那些被自己采访过,甚至是连想也没想到的人,却被保送入学,提干或者交流到别的部队提拔使用时,自己的心里就不平衡了,就觉得自己吃亏了!失落了!后悔了!说实话,那篇《让老实人的终究早点到来的》的杂文,就是由这件事引起的。这篇稿子,我年年改,年年发,连上中央党校法律专业大学本科的毕业论文,我也是写的这个题目,由此可见,“问心无愧只是修炼的初级阶段、(原始股),这是非常中肯的。所以,不得不由衷地敬佩董佩永先生的悟性高,修行好,道行深。
那怎么提自己的修行层次呢?董佩永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饶有兴味地讲起一件趣闻,话说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滞留宁波七踏寺。一天,他的老友夏丐尊前来拜访,吃饭时,他看到弘一法师只有一道咸菜,便不忍问道:“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弘一法师回答:“咸有咸的味道!”饭毕,弘一法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丐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呀!弘一法师笑着说:”白开水虽淡,但淡也淡的味道!”听到这里,我猛然连想起气功大师的”怀捧净水,恬淡虚无的修炼境界,心想,我们虽是无神论者,也不信佛拜教,但是,佛教所信奉的淡泊却是心理的“免疫剂”,它与传统气功“怀捧净水,恬淡虚无”的意念神功具有异曲同功之妙,与中华民族“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道德操守也一脉相承的。生活常识一再告诉我们,生活简朴一些,欲望就会少些;人生平淡一些,烦恼就会远一些。所以,只有具备“人生咸淡两由之”的淡泊超然,才能真正做到:“追求事业自得其乐,组织生活知足常乐,对待同志助人为乐,自知之明轻身快乐。”若能达到这这境界,就再也不会被名缰利锁所羁绊了!这真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看来“高德修无期,历练路更长”——这不又是董佩永慈襟善怀的生动一課么……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田村路军休所军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