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古籍探幽管子与气功精气学说
TUhjnbcbe - 2025/1/10 2:06:00
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vxbdf/

《管子》并非管仲的手笔,其中《心术》、《内业》为宋钘所作,《白心》为尹文所作,主要论述道家思想。从《管子心术》等篇可见到宋钘、尹文等对《老子》“道”的学说的继承。

值得重视的是,《管子心术》等篇中在“道”的基础上提出了精气学说。其谓:“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曰气。杲乎如登天,杳乎如入渊,淖乎如在海,卒乎如在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管子内业》)“精也者,气之精也。”这里的精,又“名曰气”,更准确地说,是“气之精也”。对于人体来说,是化生气的源泉一一“气渊”:“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源,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肢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不论是精或气,都是构成形体、化生万物的细微物质,它“比(结合)则为生”,不论五谷、列星或人体,都是由其构成。

若将上述“凡物之精……而可迎以意。”一段与同篇“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一段对照,见“精”或“气”,实质上就是“道”,准确地说是“道”中的一种一一构成形体的基本物质微粒。

可见《管子》中已经认识到“道”有代表物质微粒和代表规律两种不同内涵,为了避免这两种不同内涵的概念的混淆,提出了“精气”的概念以取代“道”的一部分内容。虽然《管子》中的“精气”尚未与“道”截然分开,对“道”的观念仍承袭《老子》的思想,但它已肇“精气学说”之端,为其后的“气一元论”精气学说莫定了基础。

《心术》、《内业》等篇还在“精气”的基础上提出生理学上“神”的概念及其与精气的关系:“一物能化谓之神”,“有神自在身,一往一来,莫之能思,失之必乱,得之必治”,“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搏气如神,万物各存,……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人之所职者,精也。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矣;独则明,明则神矣,神者,至贵也”。由上可见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精神活动,这对中医的“精气神”学说有直接影响。同时《心术》篇中提出“心之在体,君之位也”的观点,亦是《内经》“心为君主之官”这一理论的渊源。

在养生方面,《心术》、《内业》等篇所提倡的养生方法亦是以“恬愉无为”,“能正则静”,“节其五欲,去其二凶”(五欲:指感于耳目口鼻心的五种情欲;二凶指喜怒。)等,观点与《老子》基本相同,不过它用“保精”、“全心”、“安神”等来解释这些养生方法的目的意义,因此较《老子》更明确,更有说服力。

同时书中除了提倡恬愉无为全心养神外,还提出“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菑(灾),不遇人害”的养形与养神并举的主张,更具有进步意义。(姬爱冬)

(图片来自网络)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籍探幽管子与气功精气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