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孙禄堂太极拳论
(原文)太极拳之名称
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合而不流,至善之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身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收缩静者为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
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古人不能明示于人也,即此也。不能笔之于书者,亦即此也。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圈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
(介绍)元气即以心行气时使用的心力。“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此段话是孙禄堂先生第一次所说,其他拳论说元气存于中宫之内。可见前辈大师对于元气之理解各有想法,但是我们不必探讨元气、心力,我们只需习练出来就行了。
太极为体,气为用。此又是孙禄堂先生与其他人的拳论不一样的地方,其他人说气为体,身为用。我们依然不必研究,只需习练出以心行气之一气就行。
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即自身开放,开始接纳身外能量,即引进落空之势;合,即自身六合,周身一体,发出能量和力量。
“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此句为孙禄堂先生借八卦掌之法论,大家可知内家三拳皆为同理也。圆研,虚实之道,阴阳转换之道,旋转之道也。
阴阳转换存在于太极拳能量蓄发、以心行气、接敌交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此理符合太极的阴阳转换,所以拳名为太极拳。
此段文字,在旁引博证为太极拳之一气讲理论根据。其实我们不必从理论上去找根据,能够习练出来就行了。
另外在这里多说几句。经常有人问我孙氏太极拳是怎么融合形意拳、八卦掌的?这个问题我想具有普遍意义,就在这里回答一下。
孙禄堂先生是习练形意拳出身的,形意拳的束展中的束,其本质就是身体的压缩堆积和腰腹折叠的旋转的,束就是蓄力,就是在一条腿上形成压缩旋转,将周身整体像拧螺丝一样拧入地下,以获得上下贯通之力。就是说,形意拳天生就是用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蓄发能量的。
孙禄堂先生后来又向董海川先生学习了八卦掌,深得八卦掌圆研之道,就是旋转之道。最后才跟郝为真先生习练太极拳。
在太极拳方面,我们都知道,其他各派太极拳均由陈氏太极拳源出,而陈氏太极拳是双重拳,人体在两条腿上是不可能生成周身整体的旋转的,只能形成半个旋转,即腰胯以上部位能够旋转,而腰胯以下部位因为是双重,就不能旋转。再,形意拳讲究外三合,外三合要求手足齐动,即外三合只能是单重,而陈氏太极拳的双重甚至都达不到外三合的基本程度--------就是说,相对于形意拳在一条腿上生成周身整体压缩旋转来说,陈氏太极拳是退化了。
郝为真先生是武禹襄先生的弟子。武禹襄先生在假借王宗岳先生之名写的拳论中有这么一段话“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我们知道,太极拳为天下所知,是从杨露禅先生开始的,所以在王宗岳先生的时代,是不可能出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的,所以武禹襄先生是与杨露禅、吴鉴泉先生一样,看到了双重的弊病而将太极拳改为单重的。武禹襄先生拳论中的“往复需有折叠”这句话中,折叠就是压缩旋转组成的。将双重改为单重,就自然而然地形成(或者说借鉴)了形意拳的束展,就是压缩旋转。
但是武禹襄先生性格恬淡,纯粹是出于对太极拳的热爱来习练太极拳的,不是为了技击,所以他不主动宣扬双重、单重之别。孙禄堂先生的性格显然与武禹襄先生不同,他自己出门闯天下,成名立派,创立孙氏太极拳,是必须要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理论的。尤其是他习练过形意拳和八卦掌,对于旋转是深有体会的,并且我们完全可以肯定,郝为真先生向孙禄堂先生传授的太极拳是有压缩旋转的---------但是当时没有人敢于公开指责陈式太极拳的双重是错误的。
孙禄堂先生是及其有智慧的,在不公开挑明陈氏太极拳双重之病的情况下,孙禄堂先生公开将八卦掌的圆研之意引入太极拳,改陈氏太极拳的上半身的“半个旋转”为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而压缩旋转里面既有形意拳的束展,也有八卦掌的旋转,此为孙氏太极拳融合形意拳与八卦掌之故也!
从陈氏太极拳的大开大合,到杨露禅先生的收身中定,再到武禹襄先生的往复折叠,最后到孙禄堂先生的圆研,这才逐步确立了现在意义上最先进的太极拳理念。单重形成的在一条腿上周身整体压缩旋转,才能够把身体习练成为一个能量导体,才能周身贯通,才能对拉拔长,才能引进落空、借力打力。
但是陈氏太极拳的双重也不是一无是处,双重的松沉能够生成很大的能量,所以陈氏太极拳能够依靠其巨大的技击能量达到应者立仆的效果。陈氏太极拳的不足之处在于周身不能通透地成为能量导体,上半身的压缩旋转到腰胯就停止了,腿上就没有压缩旋转了,所以只有半个贯通,由此导致了陈氏太极拳无法引进落空借力打力。所以,陈氏太极拳是一个过渡性拳种,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太极拳。
对于引进落空借力打力来说,其本质是武禹襄先生拳论中的“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即用自身压缩旋转的能量吞入对手打来的能量,将对手能量引进到自身体内,为我所用。而陈氏太极拳所说的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只是顺势而为的外形动作,与武禹襄先生所说的能量转换的引进落空借力打力是有本质不同的。
(原文)太极拳打手用法
先贤云:固灵根而静心,谓之修道。养灵根而动心,谓之武艺,是此意也。以操手练用工纯,能以手足灵活,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神气散布而为十三式,至此时,血气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所以人之动静变化,诚实虚伪,机关未动,而我可予知,无论他人如何暗发心机,总不能逃我之妙用。妙用为何?即打手之著法,掤捋挤按,採例肘靠八法也。总以朋捋挤按四手,为打手根基正手。故先以朋捋挤按四手常常练习,须向不丢不顶中求玄妙,与不离不即中讨消息,习之纯熟,手中便有分寸,量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势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以后采捌肘靠四法,以及千万手法,皆由掤捋挤按,四法中变化而出,至于因熟生巧,相机善变,非笔墨所能尽,此不过略言大概耳。
古人云行远自迩。所以先将四手浅近之打法,作个起点入门。亦不过使学者,先得其打手之门径。若欲深求法中之奥妙,仍宜访求明师,用手引领,得其当然之路。(深通此技者盖不乏人矣)终朝每日常常打手,不数月,可以得其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要道。得其要道,可以与形意拳、八卦掌、并行不悖,合三家并用,能丢而不丢,顶而不顶矣。学者须细参悟之。
(介绍)先贤云:固灵根而静心,谓之修道。养灵根而动心,谓之武艺。此段说内家拳的能量传簇与健身、修道的经络运行是不一样的,修道是静心固元气,拳术是动心养元气。即修道只求元气运行,而单独的元气对于技击来说是不够用的,所以要心动以抽合元气与压缩旋转生成的后天之气之气合一为真气,真气的能量才能够用于技击。
“血气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即放弃肌肉紧张发力,而用以心行气发力。此为易筋。
朋捋挤按四手,为打手根基正手。不丢不顶,即不过不及,则需意为先。不离不即,即沾连粘随。
引进落空,引进是什么意思?显然不是将外力拨开,拨开外力是小孩子的功夫,所以引进是让对手劲力进到我身来。而不将外力拨开,如何引进?以柔引进那不就是把对手劲力放进来了吗?对手劲力进来了怎么办?答案还是吞吐,并且没有第二个答案,唯一的答案只能是吞吐。既然敢于把对手劲力放进身来,则除了吞吐,无其他方法可以解决!
但是从孙禄堂先生的拳论看来,引进落空并无吞吐之意,甚至还说:不数月,可以得其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要道。--------可是武禹襄先生的太极拳论中已经明确说明了: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得其要道,可以与形意拳、八卦掌、并行不悖,合三家并用,能丢而不丢,顶而不顶矣。孙禄堂先生尽得内家功夫之妙,并且有虚怀若谷之心,故能抛弃门派拳术之外别,而求三拳之内同,不愧为一代宗师。
(原文)打手步法
打手之步法有四:有静步,即站步也。有动步,即活步也。有合步,即对步也,即甲乙皆左皆右均是也。有顺步,甲右乙左,甲左乙右皆是也。初学打手,先以静步为根,以后手法练习熟,再打动步为宜。合步、顺步、静动皆可用,勿拘。若打熟之后,动静合顺之步,随时所变,并起点之手法,左右随便所出,左右之式,亦随便所换,均无可无不可矣。古人云:头头是道,面面皆真,此之谓也。
(介绍)此段文字易懂,我也没有什么更深的理解。
(原文)太极拳一则
郝为桢先生云:练太极拳有三层之意思。初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练习,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第三层练习,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景况,心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恐身体沉下也。拳经云:“神气四肢,总要完整,一有不整,身必散乱,必至偏倚,而不能有灵活之妙用”,即此意也。又云:知己功夫,在练十三式:或欲知人,须有伴侣。二人每日打四手(即捧履挤按也),工久即可知人之虚实、轻重,随时而能用矣。倘若无人与自己打手,与一不动之物,当为人,用两手,或身体,与此物相较,视定物之中心,或粘或走或靠,手足总要相合,或如粘住他的意思,或如似挨未挨他的意思,身子内外总要虚空灵活,工久身体亦可以能灵活矣。或是自己与一个能活动之物,物之动去,我可以随着物之来去,以两手接随之,身体曲伸往来,上下相随,内外一气,如同与人相较一般。仍是求不即不离,不丢不顶之意也。如此,心思会悟,身体力行,功久引进落空之法,亦可以随心所欲而用之也。此是自己用工,无有伴侣之法则也。郝为真先生与陈秀峰先生所练之架子不同,而应用之法术,同者极多,所不同者,各有心得之处或不一也。
(介绍)郝为真先生说的三层意思,说的不是习练方法,而是自我感受,自身对于能量传簇在不同阶段的感受。太极拳习练到一定程度,让身体细致入微地感受能量传簇就成为一个主要的习练方法,这种对于身体的感觉,其实就是在脱胎换骨,在改变肌肉的功能,让肌肉能够在松沉状态下------并且是不再需要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状态下--------做功,这个状态就是真气鼓荡。所以郝为真先生所说的三层意思,是在习练太极拳的高层次开始出现的。
初层意思,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这个阶段相当于炼神还虚的阶段,即精气神的能量已经生成,能量周身传簇,因而生成了对拉拔长,涨筋腾膜。能量在体内的对拉拔长就是水之阻力的感觉。此时身体内好像充满浆糊一般,黏黏糊糊、肉肉头头,蓄发合一,身体一侧的发力都是另一侧的蓄力来完成的,即用三心归聚的回缩能量发力,力量似发不发,胳膊似走不走-------以我的经验来说,我甚至可以花半个小时的时间盯着(就是反观内照)胳膊来感觉这个若有若无、若进若退、若发若收、若存若无、若平若涌、若隐若现、若粘若空、若实若虚、若起若落的的能量,就是想知道它到底是怎么传簇的,它到底想干什么--------这就是在看着(看护)劲力,看着劲力到底是怎么走的,这是一个习练太极拳的乐趣!---------其实这就已经到了郝为真先生说的第二层、第三层意思了,这种看着能量传簇的心思就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生怕这个感觉和状态突然就没有了、消失了!
到了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阶段,则身体感觉更加灵敏,对拉拔长这个“紧”的阻力也消失了,周身一松沉就真气鼓荡,充满全身,内里能量的一根筋已经消失了,周身没有任何阻力了,这时就要感觉(看着)能量在周身皮毛之下传簇、鼓荡,就会发现能量自己会运行传簇。此时更加有趣,打拳时身体一旦进入一种能量自动传簇运行的状态,就可以突然停在一个动作上站一个小时,似乎是站着睡着了,可内里的内外五行正在全神贯注地看着劲力,感觉着能量在五脏六腑之间、在骨骼之中、在皮毛之下任意游走传簇,身体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能量自己的传簇运行而动作,似乎又是在打拳,但又不像是在打拳--------用别人的话说:你就像是着了魔障一样,闭着眼睛,身体乱抖--------但我自己是全然不知道的,我在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维持着这种能量自己传簇运行的状态,生怕它突然消失!我看着能量传簇的,就是神意,生怕神意散乱,“即恐身体沉下也”!
其实,这就是你的身体正在用“看着”的方法自我改造,正在改变肌肉等所有的身体器官的运转方式,让它们合为一体。
郝为真先生说的这三层意思,也许会分阶段体会到,也许会在一次打拳中就都体会到。对于我来说,能量在体内自己运行传簇是一个不容易找到的机会,尤其是对于刚刚达到这种状态的人,所以一旦身体出现这种状态,就会想方设法来维护、维持这种状态。这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真气鼓荡状态,如果再继续习练下去,身体就会控制这种状态,就会把这种状态习练到随心所欲的程度,那就是:神行一片!
其实,到了这个程度,才应该去站桩。换句话说,这第三层意思,才是站桩的程度。现在大家理解了什么是站桩没有!站桩就是已经完全抛弃了外形动作,而是让身体自己去驱动、感受能量传簇、真气鼓荡!
所以,三大内家拳中,唯有太极拳的习练方法能够让身体彻底地、细致入微地感受能量传簇、涨筋腾膜、真气鼓荡,这就是太极拳高于其他内家拳之处。
太极拳习练不到高层次,是根本无法感受到这些的,甚至让你放开胆子胡乱猜都猜不到郝为真先生说的这三层意思是什么!
(原文)一则
陈秀峰先生言:太极八卦与六十四卦,即手足四干四枝共六十四卦也。与程廷华先生言游身八卦并六十四卦,两派之形式用法不同,其理则一也。陈秀峰所用太极八卦或粘或走,或刚或柔,并散手之用,总是在不即不离内求玄妙,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以至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动作所发之神气,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程廷华先生所用之游身八卦,或粘或走,或开或合,或离或即,或顶或丢,忽隐忽现,或忽然一离,相去一丈余远,忽然而回,即在目前,或用全体之力,或用一手,或二指,或一指之一节,忽虚忽实,忽刚忽柔,无有定形,变化不测。形意、八卦、太极三家,诸位先生所练之形式不同,其理皆合,其应用亦各有所当也。
(介绍)太极拳与八卦掌,使用同样的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发力方式,但表现形式各异。此如同外家拳门派繁多,但是都使用肌肉紧张发力是一个道理。外家拳拳拳相通,内家拳也是一样。内家拳内里使用以心行气之一气,驱动身体压缩旋转蓄发能量,内里一气之起落在三拳都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心行气驱动出来的身体外形动作不同,使得三拳打法不同。但是虽然打法不同,但是总不外乎沾连粘随、刚柔相济、虚实转换、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借力打力之妙处。
何为丢顶?
顶,使拙力与对手硬顶也;丢,使松劲让对手趁虚而入也。不丢不顶,即不能拙也不能松,只能吞吐也,与不即不离是一个意思。
如果身体习练不出双向传簇能量的对拉拔长的功夫,只用大脑意识去想着不丢不顶,结果就是不是丢就是顶!
而八卦掌的或丢或顶,是在故意牵动对手,以丢顶找出对手的缝隙劲源也!
(原文)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
余自幼练拳以来,闻诸先生之言,云拳即是道。余闻之怀疑。至练暗劲,刚柔合一,动作灵妙,一任心之自然,与同道人研究,彼此各有所会。惟练化劲之后,内中消息与同道人言之,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然莫解,故笔之于书,以示同道。倘有经此景况者,可以互相研究,以归至善。余练化劲所经者,每日练一形之式,到停式时,立正,心中神气一定,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桥穴处)如有物萌动。初不甚着意。每日练之有动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日久亦有动之甚久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渐渐练于停式,心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书坐功,有真阳发动之语,可以采取。彼是静中动,练静坐者,知者亦颇多,乃彼是静中求动也。此是拳术动中求静,不知能消化否,又想拳经亦有“处处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夫总不间断。以后练至一停式,周身就有发空之景象,真阳亦发动而欲泄。此情形似柳华阳先生所云复党真元之意思也。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动,动即要泄矣。心想仍用拳术之法以化之。内中之意,虚灵下沉,注于丹田,下边用虚灵之意,提住谷道,内外之意思仍如练拳趟子。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时,阳即收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时周身融和,绵绵不断。当时尚不知采取转法轮之理,而丹田内,如同两物相争之状况,四五小时,方渐渐安静,心想不动之理,是余练拳术之时,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于不练之时,虽言谈呼吸,并不妨碍内中之真息,并非有意存照,是无时不然也。庄子云:“有真人呼吸以踵”,大约即此意也。因有不息而息之火,将此动物消化,畅达于周身也。以后又如前运用,仍提在丹田,仍是练拳趟子,内外总是一气,缓缓悠悠练之,不敢有一毫之不平稳处,动作练时,内中四肢融融,绵绵虚空,与前站着之景况无异。亦有练一趟而不动者,亦有练二趟而不动者,嗣后亦有动时,仍是提至丹田,而动练拳之内呼吸,转法轮用意之用于丹田,以神转息而转之,从尾间至夹脊,至玉枕,至天顶而下,与静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亦有二三转而不动者,亦有三四转而不动者,所转者与所练趟子消化之意相同。以后有不练之时,或坐立,或行动,内中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以后甚至于睡熟,内中忽动,动而即醒,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而消化之,以后睡熟而内中不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如沐如浴之景况。睡时,亦有如此情形,而梦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之。因醒后,已知梦中之情形而化之也。以后练拳术睡熟时,内中即不动矣。后只有睡熟时,内外忽然有虚空之时,白天行止坐卧,四肢亦有发空之时,身中之情意,异常舒畅。每逢晚上练过拳术,夜间睡熟时,身中发虚空之时多;晚上要不练拳术,睡时发虚空之时较少。以后知丹道有气消之弊病。自己体察内外之情形,人道缩至甚小,消除百病,精神有增无减,以后静坐亦如此,练拳亦如此,到此方知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以上是余练拳术,自己身体内外之所经验也,故书之以告同志。
(介绍)总体来说,此段文字是在介绍河车运行,即太极拳精气神中精的能量的生成。精气神中,精为根基,太极拳周身能量均由精阴阳转换所得,是太极拳能量的根本。
河车运行的具体方法,我在“传统太极拳技击的原理、习练方法及应用”一书中告诉大家了,大家可以将书中内容与孙禄堂先生这段话对比一下。
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桥穴处)如有物萌动,此为身体松沉导致尾闾压缩,尾闾压缩催动会阴旋转所致。
内中之意,虚灵下沉,注于丹田,下边用虚灵之意,提住谷道,内外之意思仍如练拳趟子。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时,阳即收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时周身融和,绵绵不断。此为先天一气从会阴旋转翻转到丹田,在丹田成气,完成河车运行。
而丹田内,如同两物相争之状况。此为丹田之气在向带脉扩张流串,即太极生两仪。
转法轮用意之用于丹田,以神转息而转之,从尾间至夹脊,至玉枕,至天顶而下,与静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此为河车运行上拉脊柱三关,将上下贯通之力传簇至玉枕、百会,完成能量周天传簇。
从孙禄堂先生以上描述可知,在其时代,河车运行作为一个武学功法,在形意拳的传承中已经失传了,河车运行是孙禄堂先生自己习练出来的--------也可能不是失传,而是“惟练化劲之后,内中消息与同道人言之,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然莫解”,即内家拳传承之保守也,不肯将真功夫展示,所以知者多不肯言啊。
河车运行中尾闾压缩会阴旋转生成的能量为什么要称之为精?就是因为习练后会有“欲泄”之意的真阳能量,这个能量是先天一气(元气)与后天习练出来的上下贯通之能量阴阳合一而成的,是真阳之真气!
如果按照河车运行习练,则习练时就知道并且做到了先天一气与后天习练之气在命门相交后经尾闾、会阴向丹田翻转而合一为真气,然后抱住两肾、再通过肝脾肺归心,所以在习练时真气能够顺利运行传簇,会增强性功能,但不会有过于强烈的“欲泄”的感觉。但是孙禄堂先生是自己习练出来的,先天一气与后天之气交合后并没有继续向丹田翻转,以至于真气存于会阴,使自己“欲泄”,后来其将真气运于丹田,总算是完成了河车运行,才回到正常状态。
河车运行,丹道中有,内家拳中也有记载,但实际上确实已经没有人知道该怎么习练了!
(原文)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诚之道者,三派拳术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其余诸先生,皆是见闻之知觉而已。如外不有测之事,只要眼见耳闻,无论未者如何疾快,俱能躲闪。因其功夫入干虚境而未到于至虚,不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也。其练他派拳术者,亦常闻有此境界,未能详其姓氏,故未录之。
(介绍)练虚合道,就是周身已经彻底换力,已经完全抛弃肌肉紧张发力,习练出来肌肉在不紧张的松沉状态下做功发力的程度。此时已经完全不需要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等在习练阶段的要求条件,心神一动就能发力吞吐,所以就一切皆空了,而一切皆空的结果,就是奇快无比。因为此时周身一体,周身都会动了。
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襄先生,此四人已经将太极拳练如神化境界,不见不闻便可知体外之事物。这几个人是内家三拳的顶级人物,都能够习练到同一水平,其背后的道理就是内家三拳是同宗同理的。
我师父在睡觉时,只要有人盯着看他一会,他马上会醒,知道有人在注意他。这就是身体能量川流不息,在时刻与外界进行阴阳转换。
(原文)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
(介绍)今之谈拳术者,每每有内家外家之分,或称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或以在释为外家,在道为内家。其实皆皮相之见也。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实则无内家外家之别。少林,寺也;武当,山也。拳以地名,并元轩轾。至竞言少林而不言武当者亦自有故。按少林派之拳,门类甚多,名目亦广,辗转相传,耳熟能详。武当派则不然,练者既少,社会上且有不知武当属于何省者,此非予之过言也。浙之张松溪,非武当派之嫡传平?迄今浙人士承张之绪者,何以未之前闻也?近十年来,人始稍稍知武当之可贵矣。少林武当之一隐一现者其故在此,安得遽分内外耶?或谓拳术既无内外之分,何以形势有刚之判?不知一则自柔练而致刚,则自刚练而致柔,刚柔虽分,成功则一。夫武术以和为用,和之中智勇备焉。
予练拳术亦数十年矣。初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劲矣。彼不能沉气于丹田小腹者,皆外家也。一日,山西宋世荣辈,以函来约,余因袱被往晋。寒喧之后,因问内外之判,宋先生日“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气者即外家。故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实道破内家之奥义。拳术之功用,以动而求静,坐功之作用,由静而求动。其动中静、静中动,本系一体,不可歧而二之。由是言之,所谓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动静既系相生,若以为有内外之分,岂不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我所云呼吸有内外者,先求其通而已。通与不通,於何分之?彼未知练拳与初练拳者,其呼吸往往至中部而止,行返回,气浮于上,是谓之呼吸不通。极其弊则血气用事,好勇斗狠,实火气太刚过燥之故也。若呼吸练至下行,直达丹田,久而久之,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火气不至炎上,呼吸可以自然,不至中部而返。如此方谓之内外相通,上下相通,气自和顺,故呼吸能达下部。气本一也,误以为两个,其弊亦与不通等。子舆氏日求其放心,放心收而后道心生,亦即道家收视返听之理。”余日,“然则鄙人可谓得拳术中之内劲乎?盖气已下沉,小腹亦坚硬如石矣。”宋先生日:“否!否!汝虽气通小腹,若不化坚,终必为累,非上乘也。”余又问何以化之?先生日:“有若无,实若虚,腹之坚,非真道也。孟子言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中庸》极论’中和’之功用。须知古人所言皆有体用。拳术中亦重中和,亦重仁义。若不明此理,即练至捷如飞鸟,力举千均,不过匹夫之勇,总不离乎外家。若练至中和,善讲仁义,动作以礼,见义必为,其人虽无百斤之力,即可谓之内家。迨养气功深,贯内外,评有无,至大至刚,直养无害,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卷之放之,用广体微,昔人云:’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吾人本具天地中和之气,非一太极?《易经》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内外一理而已矣。”余敬聆之下,始知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又知拳之形势名称虽异,而理则一。向之以为有内外之分者,实所见之不透,认理之未明也。由是推之,言语要和平,动作要自然。吾人立身涉世,处处皆是诚中形外,拳术何独不然。试观古来名将如关壮缪、岳忠武等,皆以识春秋大义,说礼乐而敦诗书,故千秋后使人生敬扬崇拜之心。若田开疆、古冶子辈,不过得勇士之名而已。盖一则内外一致,表里精粗无不到,一则客气乘之,自丧其所守,良可慨也。宋先生又云:“拳术可以变化人之气质。”余自审尚未能见身体力行,有负前辈之教训。今值江苏省国术馆有十八年度年刊之发行,余服务馆中,亦即两载,才识浅陋,尸位贻讥,故以闻之前人者略一言之,以志吾愧。
(介绍)本书开始即介绍了外家拳向内家拳的转化过程,即内家拳生于外家拳,这本是拳无内外,孙禄堂先生也是这个意思。
但是如果按照拳无内外之意习练内家拳,就是给自己徒增烦恼与障碍!以外家拳之意习练内家拳,是一些人的通病。其实孙禄堂先生自己的“欲泄”状态,就是其不分内外家而导致的!我们何苦还要走这个弯路!
宋先生说“善养气者为内家”,而养气的方法就是以心行气,而以心行气是习练内家拳的第一步,如果不习练以心行气而是用习练外家拳的血气拙力,如何养气?
内家拳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有完整的习练、技击方法,如果不去按照内家拳体系习练内家拳,而始终抱着拳无内外的想法去理解与习练内家拳,则什么也不会得到。
后面一段在讨论还虚的必要性和过程。
拳无内外,只是理论,在实践中是各有各的习练方法的,大家切记!
孙禄堂先生之拳论,公开吸收形意拳、八卦掌之精华,自成一派,应该是我辈传承、振兴内家拳的典范!
实际上形意拳的三节、四梢、五行、六合等概念及功法,本来就是太极拳从形意拳中发展出来的,这从陈长兴等先生的拳论中就能看出来。所以孙禄堂先生对太极拳的贡献是将八卦掌的圆研融合到太极拳之中,成为太极拳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发力中对于旋转的要求,即在以旋转蓄发能量时,身体要像拧螺丝一样生成下行能量。
七,武禹襄太极拳论
武禹襄先生习练并创建武氏太极拳,完全是出于对于太极拳的热爱与追求,不具任何其他目的。传武禹襄先生得王宗岳先生之太极拳论,所以其就将王宗岳先生之拳论作为武氏太极拳的准则。杨氏太极拳等各派太极拳也将王宗岳先生的拳论作为准则之一,所以王宗岳先生的拳论对于太极拳具有普遍意义。
也正是由于武禹襄先生对于太极拳的纯真热爱,所以其拳论保守之处甚少,而道出太极真谛之处甚多。由此我坚信武禹襄先生之拳论虽然借王宗岳先生之名发布,但大部分内容,实是武禹襄先生本人之意也!
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八劲吞吐之真谛,唯有武禹襄先生毫无保留地流传给大家了!
(原文)1,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介绍)身体双重时为无极,一旦开始以心行气,在一条腿上生成压缩旋转的能量,即分虚实阴阳。动静之转换就是太极。动则分出阴阳,有阴阳就要转换吐纳,即分为开;静则阴阳相合,舍己从人,动静即开合也。开,吞纳也,合,吐出也,内三合则力自发。敌曲则我伸,不过不及,沾连粘随也。敌人刚猛我则柔顺带敌而走,我顺敌之力走而使敌不顺则粘住敌人。敌人急动我则急应,敌缓则我缓随,舍己从人也。虽然实战中有万端变化,而我只以我的走粘战法对应。由习练好招式(能量传簇)而逐渐能够听懂对手的劲力,再由懂劲而达于神明的拳意。如果不能长期坚持习练能量传簇,则身体不能贯通。虚灵顶劲与气沉丹田的上下行之力对拉拔长,使得身体中正,不偏不倚。而对拉拔长也不能总是紧的,劲力要若有若无,不能让敌人探清我的劲源。太极拳一定要单重,两腿一虚一实,以便虚实阴阳转换。能量上行时身体有增高之意,能量下行时身体有钻地之意,能量前发时劲力要有无限伸展之意,能量向后缩时要有旋转急促之意。身体的能量传簇要习练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程度,这样就能够使敌人看不明白我的劲力来路,而我却能看清敌人的劲路。
各种技击之术,虽然外形动作有区别,都不过是壮欺弱,快打慢而已。而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的技术,都是人先天的自然本能,与太极拳的技术没有关系。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显然不是由蛮力完成的;老年人能够打败其他人,也不是因为老年人的快取胜的。太极拳要求身体中正,以心为轴,身体如秤,灵活要似车轮般旋转。单重则活,能够随敌人劲力走,双重则沉滞,不能阴阳转换。习练了好几年的功夫,还是不能运化敌人的力量,处处被敌人掣肘,都是由于双重导致的,自己并没有觉悟到。要避免双重的毛病,就要知道阴阳转换。我柔顺则制敌于不顺,即粘即是顺敌劲而走,走即是粘。阴阳不能相离,我与敌人互为阴阳,我与敌人的能量相互阴阳转换了,才能够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太极拳本来是舍己从人的,敌人要打就给他打,迎着敌人劲力向里吞吐,但是被许多人误解为将敌人的劲力拨开远离自身。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大家注意这句话“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这是在说双重之病。我们知道王宗岳先生的生存年代很早,那时太极拳还没有普及,何来“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其实这就是说武禹襄先生在假借王宗岳先生之口来描述双重之病。
(原文)2,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边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扑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有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馀。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於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介绍)以心行气,为生成能量之势,所以要周身松沉,才能够敛气入骨,涨筋腾膜;以气运身,为传簇能量之势,所以要不偏不倚,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下行能量生成后,必要传簇上行,生成虚灵顶劲,身体通了则无迟重之虑。能量要阴阳转换通灵,才能圆活。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即内三合;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即周身一气一体。
人体双足、双膝盖、双胯、双肩、头,为九曲连珠。能量传簇如九曲连珠,在这九个部位顺遂畅达,则发出的劲力就无坚不摧。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上下内外对拉拔长则身体成弓,我身为弓,拳为箭,敌亦为箭。用我之弓放敌之箭。
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为曲,周身关节部位要有折叠旋转,一气为直,压缩旋转的曲是为了求一气之起落。力由脊柱将根节能量传簇上来发出,根节能量则由一条腿上压缩旋转的“实”发出,随身阴阳转换以发出连绵不绝的劲力。虚实转换,蓄发合一,收放合一,劲力由虚实转换连接。劲力的往复需有横向旋转的折叠,进退须有上下压缩的转换,即压缩旋转。
以心行气发力先是极柔软,能量周身传簇后就极刚强。呼吸与以心行气、能量传簇合拍,就能灵活。
以心行气以起落为宜,为直养;劲力以压缩旋转蓄发,为曲蓄。
心为司令,气为军旗,腰为帅旗。令统军帅。
以心行气,先让能量周身传簇,再归聚于心,发力只在方寸之间。
敌人不动,我就不动;敌人一动则我先动。劲力以能量方式周身传簇而不外发。
心先动,身后动,腰腹松静则气敛入骨。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后,上下行能量是在骨骼中传簇的。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周身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时刻以周身整体蓄发能量。
以心行气时心力后贴脊柱命门,拉动脊柱压缩旋转,敛气入骨。
精神内固则外形安逸。迈步如猫行,用脊柱的伸缩带动阴阳转换,以气运身如抽丝,不可剧烈。
身体之意在精神,即在以心行气,而不能在气(即能量)本身。过于追求气(能量)则滞。
刻意追求气则无力,不追求气则气自充满周身至纯阳刚之体。
腰如车轴,气(能量)如车轮在带脉围绕腰旋转。即带脉充气。
(原文)以上十三势行功心解对应歌诀如下:
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
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间正中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屈伸开合听自由
意气君来骨肉臣
(介绍)命意源头在腰隙,包含几层意思:一是肾水为生命之本;二是命门之处是元气与上下贯通之力的结合部位,生成真气之所在;三是内五行传簇中从肾开始向上抱;四是腰腹部位的河车运行是最大的能量发源之地。
腹内松静气腾然,这句话大家要注意。习练太极拳的初级阶段因为以心行气河车运行的原因,是空心实腹的;在炼神还虚的阶段,能量开始涨筋腾膜,自行流串,以心行气之意开始若有若无,勿忘勿助,有意无意,此时才能够腹内松静。不能刚开始习练太极拳就腹内松净,那样就是空无一物了。即先要习练出精气神的能量后才能还虚,而不能自始就虚。
意气君来骨肉臣,意气均由心生心使,大家注意。
(原文)3、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介绍)能量上下相随了,就吞吐自如,敌人劲力难以进来。四两拨千斤,绝不是将敌人的力量向外拨开,而是拨动千斤的意思,而四两劲是以心行气抽丝换力牵动出来的,四两抽丝换力劲就能发出千斤力。所以大家不要再幻想用四两劲去拨千斤了,何况拨动千斤用的不是拨,而是引进落空,引进是向内引进,即用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吞入对手劲力,再六合发出,借力打力。沾连粘随就是自身能量与对手能量的阴阳转换,对手劲力进来我就吞入,而不是与对手劲力硬顶,也不是拨开对手劲力,实战中是没有一个对手想跟你玩划圈游戏的,所以只能用吞吐的阴阳转换来沾连粘随,而不是跟对手划圈的沾连粘随。
引进落空合即出,此句即为吞吐的进出。
(原文)4,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
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
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
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
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
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介绍)身动心静,气敛神舒,以心行气,神领力而驱使身体动作。刻刻需留意自身与对手劲力,才有所得。太极拳心为先,身为后,心动则身动,身动则无心意而任其舞蹈,是为神行,有意无意是真意,就是所谓的“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看着静其实里面在以心行气,看着动其实里面心气中和。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接敌需要舍己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刻意追求气者,其实无力,只有养气者才内外刚强。尚气者,心意不静,神气不宁;养气者,心意清静,神气安宁也。尚气者,即抛弃心意而单独求气者也;养气者,习练以心行气也。
敌人不动,我则不动;敌人微动,我则先动。与敌相接,欺敌贴面,舍己从人,沾连粘随,观己知敌。知己,才能随意转换与敌人劲力相接;知人,才能不后不先,占据先机先势。
用虚灵顶劲提起精神,则无迟重之虞。黏敌依敌能跟紧,方见落空之妙。劲力往复要分阴阳,身体进退须有转合(只能量传簇的结合)。机会由自己在与敌黏随时寻找,力量从对手身上借来。发劲要有上下相随一气之起落,乃能一往无敌。
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一般上下阴阳转换能量,以心行气如抽丝一般。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原文)5,四字秘诀
(原文)敷:敷者,运气于已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使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介绍)敷,为以大欺小,以强欺弱之势,挤按住对手劲源,使对手不能动。
盖,泰山压顶之势,我之气圆活而意达极远,手未动而将对手背心罩住,对手也能感知出来身体已经被我劲力包围而不敢动手。
对,刚对刚地硬打。
吞,唯有武禹襄先生明确地说出了太极拳的吞吐,就是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的实质: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即用自身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将对手打来的能量引进到自身体内并传簇到脚,与自身能量阴阳转换合一后为我所用。所以化劲不是简单地将对手劲力拨开或顺对手劲力而走,而是吞吐对手能量。
纵观武禹襄先生拳论,说出来许多其他前辈大师没有说出来的功夫:贯通,力从人借,折叠、转换、吞。综合这些功夫,就是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的太极功夫。周身贯通了,就能够双向传簇能量,就能够吞吐对手劲力,实现引进落空,借力打力。
从敷、盖、对、吞四字秘诀中,大家可以一窥太极拳的全貌,即太极拳是一种横行霸道的技击术,除了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的吞以外,敷、盖、对等技击方式均是以巨大的技击能量直取对手以达到应者立仆的!
其实这些意思就隐含在其他前辈大师的拳论之中,但是均被当做最高机密而隐而不宣。而武禹襄先生以对太极拳纯真的热爱而传承之,所以其心为公,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了。
八,小结
大家从前辈大师的这些拳论中能够看到什么?是不是与大家现在正在习练的太极拳有天壤之别!
从前辈大师的拳论中可以看到,从形意拳到太极拳,都是在义无反顾地追求着更加强大的能量传簇与技击能量的,所谓的松沉只不过是追求巨大能量传簇的方式,而绝不是松懈!太极拳的所以技击方法都是以巨大的能量传簇为后盾的!
现在大家习练的以松懈为主的太极拳,在一些人按图索骥、照猫画虎的结果,是在习练不出以心行气的巨大的能量传簇的情况下,将横行霸道的太极拳故意向健身体操方向转变的结果。
我们对于太极拳的观念虽然应该与时俱进,照顾一些人的健身需求。但是,对于传承太极拳本身,是必须要按照太极拳的真意传承的,太极拳横行霸道的技击功夫是必须要传承下去的!
陈、杨、吴、武、孙这五大派太极拳,有一个演化过程。
陈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繁荣发展的源头,其他各派太极拳均由陈氏太极拳所出。
但是在杨露禅在王府向世人展示出太极拳以前,太极拳名不见经传,不为世人所知。由此可以推断,陈氏太极拳在其发展过程中,缺乏实战技击经验。
太极拳被杨露禅先生弘扬以后,大家纷纷去向陈氏太极拳学习。这些去学习的人,本身就是有实战技击经验的武者,所以不但能够很快学会太极拳,并且又能够通过实战技击经验不断发展完善,所以杨、吴、武、孙作为后起之秀,其太极拳理论与实战技术很快就超越了陈式太极拳。
陈、杨、吴、武、孙这五大派太极拳有什么区别呢?
陈式太极拳已经具备了太极拳的所有要素,以心行气、压缩旋转、阴阳转换、对拉拔长等,但是,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陈式太极拳没有把以心行气、压缩旋转、阴阳转换、对拉拔长追求到极致的程度。尤其阻碍陈氏太极拳发展的就是其固守的弓马步、圆裆,在这个双重的状态下,为了完成一气之起落就必然要挺胸拔腹,这些都是从外家拳向内家拳演变过程中的一个产物,陈氏太极拳没有看到弓马步、圆裆导致的双重的弊端,所以就一直坚持下来,结果双重导致了虚实的阴阳转换不灵活,从而耽误了压缩旋转的能量生成与对拉拔长的形成,致使能量传簇无法达到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程度,所以只能用外形动作去弥补这个缺陷,这就导致了陈氏太极拳的能量蓄发必须要借助大开大合的外形动作,其能量蓄发中基本上只有上下的对拉拔长而没有横向内外的对拉拔长,其发力主要依靠能量的鼓涨发力,即主要利用上下贯通之力蓄发能量,挺胸拔腹就不能生成内外的对拉拔长。这种能量蓄发在横向内外来说,基本上是单向的能量蓄发,所以就不可能引进落空、借力打力。
而杨、吴、武、孙四派太极拳,均放弃了双重而改为单重,实现了周身上下、内外的双向能量传簇,收身中定,实现了引进落空、借力打力。
这四派太极拳,基本上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区别只在于对拉拔长的能量传簇,即从使用外张鼓涨的能量传簇技击逐步过渡到使用三心归聚的能量技击。
杨露禅先生很快就看到了双重的弊病,改为单重。这简单的一改,激活了压缩旋转、阴阳转换、对拉拔长。因为单重便于旋转,所以旋转生成的横向能量传簇很快就出现了横向的对拉拔长,有了横向内外的对拉拔长,身体就能够内外双向传簇能量,就很快达到了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程度,所以外形动作就小了,也没有发力动作了,拳随身走就行了。
而各派太极拳的区别,就在于对拉拔长的运用。
杨氏太极拳对拉拔长均衡,三心归聚与四梢鼓涨的能量平衡,能打能吞吐。
吴氏太极拳则开始注重三心归聚的能量传簇,着重强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就是逐渐过渡到以吞吐技击,而不主动打了。
到了武氏太极拳,则将三心归聚的能量传簇发展到极致,周身能量回缩,外形动作极小,已经完全利用吞吐技击了。
孙氏太极拳则融合了太极、形意、八卦的理论精华,将形意拳的一气之起落与八卦掌的圆研之道与太极拳合一。
所以从外形动作来看,随着内缩能量的增强,太极拳有一个逐渐从大开大合的大架拳向小架拳发展的过程。
而太极拳与形意拳比较,就是形意拳是一气之起落的虚实转换,太极拳在形意拳基础上加入了阴阳转换,使得一气之起落能够循环往复地进行,就变成了一气之循环起落。所以,太极拳就是由无数个形意拳的能量蓄发组成的。但是由于阴阳转换,使得太极拳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达不到形意拳的巨大程度,即在打的方面就不如形意拳了,但是在吞吐方面却远胜于形意拳的化劲。
另外,从以上前辈大师的太极拳论中,大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没有?
那就是除了陈式太极拳,其他各派太极拳均把单重列为主要话题而论述一番。其实单重这个问题,只需提出要求即可,不必过多论述。
因为其他各派太极拳均出自于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算是其老师了。但是对于老师的错误也不能不说出来,所以其他太极拳就对于单重的问题都作出特别论述,为的就是扭转陈式太极拳给大家造成的错误理解。
本书为内家拳发展、振兴而写,所以要实事求是,不能曲意逢迎。对于陈式太极拳的落后,我不顾其影响之大、传播之广,如实写上,否则必将耽误内家拳之发展、振兴!
如果大家对于我写的有不同意见,我乐意并欢迎与大家讨论、交流。如果证明我错了,我就公开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