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练太极拳有几年的功夫后,不太容易听进别人的批评意见。练的时间越长,这种心理越深重。要解决这个问题,—是要认真研究不同水平的练拳者,好的方面对自己是—种启发,不好的方面要检查自己是否也是这样,从反面找自己的影子。
太极拳经常找一些明人点拨自己,拳论中不是有句话叫做“苦练三年不如明师—点”么。此话很有哲理。—个时期遇有—个明师这么一点,自己就是另一个档次,不然,也可能在一个阶层停留很长时间。三是真正虚心听取拳友们的批评意见,就是水平不如自己的人的意见,也要认真接受,他们演练水平也许差一点,可是看问题的水平不一定差。在诸多技艺中,眼高手低的现象普遍存在,技艺水平不高不要紧,鉴赏水平不能低。如何训练出轻灵的步法和浑厚沉稳的气势。
身体重心(以下简写重心)移于右腿,然后左脚慢慢提离地面(先提脚跟,后全脚提起,脚尖不擦地即可)慢慢向左分开约半步,先脚前掌着地,然后全脚慢慢踏实,重心移至两腿间,两脚站立与肩同宽。接着两臂慢慢向前平举;眼平视前方,胸向南。
太极拳太极拳中的迈步轻灵和气势浑厚沉稳,是既矛盾又统一的整体。只有步法轻灵,身势动作才能沉稳,举步不轻灵,身法必然歪歪扭扭漂浮不定,以至于在行拳走架时迈不开步,步子拉不开,架子就低不下,气势就难以表达出来。或者出脚砸地有声,身势笨重,缺乏太极拳的韵味。太极拳的方法始终是一个虚实交替的过程。要虚要轻灵,一定要有实。只有实腿坐实,才能迈步轻灵。迈步轻灵了,沉稳浑厚自然而现。
太极拳,健身气功,运动,其窍门在于,迈步出脚时,必然有一只脚是实脚,支撑着全身重量。只有把全身重量全放在实脚上屈膝沉胯,空出虚腿不承受身体重量,随着腰胯的向前移动,身势才能沉稳。假如实腿只承受身体八分、七分甚至六分重,那么将要迈出的虚腿必然要承担身体的二分、三分或四分重量,负载这样的重量必然不得轻灵。也就是说,行步运身实际分两步走,即先出脚后进身,不能脚、身同时走。
太极拳,健身气功笔者人微言轻,所谈感受微不足道,难免一孔之见。若能对同道有一点帮助或借鉴,将是最大的心愿。敬请各位老师及同好批评指正。希望大家收藏,转发,有建议和意见在下面留言,大家一起讨论。
太极拳,健身气功,运动,科班出身的习武者,一说学太极拳,跟着别人就练拳架,拳架练完了基本就结业了。辛辛苦苦练多少年后,突然发现怎么还是停在一个水平上,总是不提高呢。特别是一些高难度和典型动作一辈子都没做好过。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基本功不行,从而导致水平难以提高。像24式、42式、48式、杨式太极拳等套路中的分脚、蹬脚,髋关节的韧带、肌腱拉不开,肩关节周围的韧带包括胸大肌韧带拉不开,就很难做到腿从侧向伸出与肩同高,左右掌分别向前后两个方向把力送出去。
太极拳,健身气功上体稍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屈膝坐胯(坐身),左脚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成左丁虚步;同时,右手剑指(臂外旋)向左、向下,经腹前向右、向上画圆至体右侧偏后方,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持剑把,臂先外旋后内旋,向上、向右、向下画弧至右前臂内侧,手心向下,剑尖斜向左下方;眼看右剑指,胸向南偏西。
太极拳,健身气功,运动,又如髋关节如果拉不开,玉女穿梭的腰、胯、肩总是斜的,弓步就不正,劲力也就送不出去。仅举以上几个例子,就不难看出,基本功的好坏直接影响拳架的表现,而拳架的正确规范与否也直接关系到技术水平的提高。基本功的功法很多,有手法、身法、步法等,各门派都有各自的练法。就身体柔韧松活而言,不外乎练活身体三大部位,即肩、腰、胯。
太极拳,健身运动太极拳,健身气功,运动,肩关节拉开,自然要带动手臂韧带。腰部前后左右扭转幅度要大,又要灵活,则直接牵动到胸、腹肌群。髋关节能拉开,从大腿到小腿的肌腱、韧带也必然会拉开,身体的三大部位拉开松活,整个拳架动作就完全是—个规范工整的架势。基本功里还有—个很重要的功法就是马步桩。马步桩不但是太极拳的基本功,也是所有拳种的基本功。有了扎实的桩功功夫,演练起来就会感到非常舒适自然,浑雄大气自然呈现。
手眼身步,方位准正。臂随腰转,眼随手动。脚步轻稳,如履薄冰。脊柱为轴,圆活柔轻。举手投足,处处弧形。腹式呼吸,深长匀细。意领气随,气势相依。以气运身,以心行气。开实为呼,合虚为吸。太极拳,健身气功,运动,动作纯熟,气力合一。习拳明理,头脑清醒。循规蹈矩,多下苦功。日日盘练,气血畅通。情绪愉快,精力旺盛。用心思悟,获益更丰。忌快贪多,意气为重。太极养生,健身治病。自卫防身,克敌致胜。太极拳,健身气功,运动,日积一纸,功力逐增。渐悟懂劲,阶及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