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太极拳与气功结合,带气以练拳,这恐怕是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太极拳。我认为太极拳本身就属于导引类气功,问题是在于你怎么练法。
太极拳《十三势歌》有云:“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可见太极拳本来就是气功。
气功具备三要素:调身,调心,调息。这三调的共同目的,就是使人体的内气能够运转畅通,不断强化,使生命更具活力。
太极拳的调身是动态的,导引内气在周身运转,使劲贯四梢。调心是意念与拳势同步,以意领气运转,如能加入一些攻防用意,不但可以规范拳势,而且易于得气,练起来更有精神和气势。调息,一是最好采用逆腹式呼吸,二是以呼气为主。因为只有逆腹式呼吸,才能做到含胸拔背,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的“气”,不是指呼吸的空气,而是“内气”。当呼气时,以微意引内气向丹田松沉;有沉必有升,只是对内气上升不加意念罢了,然而仍可视为小周天运行。
拳势以蓄与发为一对主要矛盾,而以发为主,发则必须呼气,如此才能意到气到,这就是内气沿大周天的气路运转。总起来讲虽然不是严格的大小周天,但是也还可视作气走百脉了。
已故太极拳家顾留馨先生曾说过,大小周天“不宜于与太极拳结合”(顾著《太极拳术》15页)。诚然如单纯以小周天行气,置手脚于不顾,或者按大周天规则行气,不管拳势,这当然是不行的。但是我的意思是,由于气沉丹田,再结合松腰、含胸拔背、虚灵顶劲等,会逐渐在任督二脉上不经意地形成小周天;从意念来讲,主要是使拳势呼气时走大周天的气路,劲贯四梢。这可算是对大周天的灵活运用。打个比方:大周天是套路,拳势呼气是散手。
同时为了加强气感,我的经验是鼻吸口呼为好(口唇放松,舌上舔牙龈)。只有“三调”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气机顺畅。
太极拳架比较复杂,因而练习较长时间,出功仍较慢。但是它的优点是,理论比较丰富,若与实践结合,使外形与内气同练,则会全面发展。如能细心体会,配合站桩功,更为有益。
越是复杂的东西,越能引人入胜,当你步步深入,日有所进,便会兴趣盎然。有人说太极拳是聪明人打的拳,很有道理。就拿松、静、慢三个字来讲,就值得你长期琢磨。
一套拳从头至尾要做到松而不软,掤劲不丢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走架时总会有一部分肌肉是需要紧张的,不可能绝对放松,只是把紧张降到最低限度,这就需要随时检查有没有多余的紧张。尤其要注意胸、肩、腰、胯的放松,这些都是行气的关键。
静是动中求静,会不断受到动的干扰,受到杂念的干扰。要排除这身心两方面的干扰,必须全身心投入到拳架的演练中去,精益求精。
慢字是练意的条件,太快的动作不利于意念的介入,为了体味意气的运转,为了做到一动无有不动等等,都必须从慢人手。
松、静、慢都是练功的要点,不仅懂得,而且更要做到才是。(林永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