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生小影
简介:石门何物,真人也,俗姓陈,名泽生,四川江津石门半坡头人,祖籍湖北麻城。是李琼久先生在艺术殿堂外拾养的“弃婴”。一九六二年初先后师从李道熙、李琼久两位老师学习书画。年结业于东方美术函授学院。峨眉山博物馆馆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省书学会会员。书画作品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展出。书作曾获四川省文化系统书展一等奖,国家举办的税收带来祖国美书展优秀奖。书论《试论审美意识的研究在古书画鉴定中的作用》一文,参加了省书学会二次大会交流。几十年来,历尽坎坷,笔耕不辍,因其驽钝,疏无建树,常调侃自嘲曰:“学习了半辈子书画,直到七十岁还教幼儿书画,吃了一辈子饭,至今还是粗茶淡饭一庶人”
《河山入梦》年《寄情山水间》年《春梦》年淡宅画气雅,心禅艺梦高
__艺搜石门画隐陈泽生
不知在那里,笔者见过陈老以前的画,画有稚趣天然意,印象较深、挥之不去,而印证这种感觉的机会又是在无意中,年3月6日,笔者应朋友所邀游乐山,经当地文士力荐,引入陈老宅居处,宅堂不大有些简淡,因聚书香画气而典,角落处成堆的画框架及文房纸叠显得很拥挤,但大雅之气徒生。
陈老的画室从客厅向外延伸至阳台,笔者在此与其茶话并观其画作。感觉中陈老先生其人虽然谦和但有傲骨,爱静处而乏交际,本性中应属思想上的意禅者,坐而长悟,起而伏案”大概是日常之态,他语言不多却很精要,似乎更愿意用笔在画上倾诉…。
《山中佛音》年《山水闲音》年《桃源居》年古人云:“人困文思源“,…陈老现在所困的源于骨折后需康复调养,但其艺术状态却出乎意料的好,一来往院数月有时间调整艺术思想,二则他康复快至可弃拐杖…是书画中的气功心法起了神效,因而创作上功至大化之境。
笔者逐一品读了陈老抱来的几大叠新创力作,画彩各具、画趣横生,笔者在兴奋之余有些困惑…问:“您在病后很短的二个月康复期内,怎么就可以做到以每天一幅的力度创作?还都是些有天趣和奇思妙想的作品…“
《家山福音》年《山河童话》年《青山雨润》年陈老释然一笑后复:“主要还是随着心禅笔悟的指引,画意佛觉起了大作用,我喜欢独处,常在画案上臆梦随笔,画画时多处于半幻觉状态…“哦,半幻觉状态!这让笔者猛然惊诧后徒生敬意,大凡画界人士都明白,幻觉是艺术创作的最佳状态,神游臆梦、情染心绘,这应该就是陈老艺境的高度了。
《浴后家山》年《苍山雨后》年《憩居空林》年笔者又了解到,陈老自幼体弱,性格内向喜欢独处,他对书画的热爱是乎是命中注定的,他出生在重庆江津石门故以“石门“为号,又在四川乐山这方宝地上生活多年,受丹青画风耳濡目染、佛迹熏陶和文脉感召,以致其一生都痴迷于书画创作,闲踏绿水青山写心稿,忙时灵涌心禅画陋案,就这样日积月累地看着、想着、画着,看历代名家画理画法,想传统文心于今可雕龙,画天趣童心入梦界,全然不理外部市场的炒作和滋扰,不经意间被本地区同道称之为“不出世的石门画隐“,他知晓后反而急了…“我生在当下,衣食住行凡人一个,隐什么隐?隐空了,我喝西北风啊!“在旁观者清的笔者看来,画隐者不图名不与同道争高下,只画自己的心、悦自己的情,其艺术观点上很切合老庄的逍遥游思想,画游笔梦于心中,属形而上的高标,这与其师承影响有重大关系,缘由其恩师李琼久大师系嘉洲画派的创立人,陈老从少年时期就悉听其教诲、学习其艺范,在效法其师的过程中,陈老谨记师嘱:“学贵有自己,走了一条师百家和道法自然的创作心路。这条路很苦,没有多余的时间去人际交往,故而不隐都得隐禅心悟画,如米颠之于拜石,故石门画隐一说如是。
《林隐居处》年《小桥流水》年《山色清悠》年而艺术市场的有识之士不管你隐还是不隐,风吹即草动,总会有寻迹而至的有心人来索画,陈老大多本着知音难寻的想法适可润笔即止,蝶舞初起效应未漫。
好画从来都不会缺知音,看陈老画画是一种超级享受,那涂鸦式散漫的线条很淡随,章法在不经意间有些抽象变形,笔触随心情跳动在叙说中,而陈老在须眉微闭间禅思觉悟,以童心入画的记忆就这么展开了,初看文心漫然,细看画梦天然,个中涵意外行见热闹、内行见门道。
陈老泽生先生愿意用画笔来敞开心扉,也更愿意和懂自己画的人交流,他没有画以致富的激情,谨记琼久恩师所言:“道法自然安步当车,画贵有己标新立异艺术教诲,致力于用禅悟佛理去画天趣十足的画,心随气动地写自己的山河臆梦,如此而以,画为证!
筝于年3月12日稿
《青山多变》年《石门归隐》年(责任编辑:杨盈盈)
文章作者:筝(曾策),美术评论家兼艺术品策划推广人,四川省古玩收藏协会副秘书长、四川省陨石协会名誉会长,年生于四川成都,年2月∽年8月任《文旅鉴藏》杂志主编,现为四川文学艺术院副院长、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名品商会营销顾问……先后做过报社记者、电视台制片人、公司法人、营销策划人,知晓传媒运作及商企文化,正从事产品文创、商会协调、艺玩鉴藏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