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畬《五字诀》传心录
二、懂劲,从这里开始
李新方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
李亦畬《五字诀》并书“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太极拳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走架时无人似有人,打手时有人似无人,故无论走架打手,都要从心静开始,心念专一,才能把动作做对了,前后左右都有一定的正确方向,其中包括力的作用点要用意指向对方的重心。
“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这句话还透露了太极拳界一个很大的秘密,许多人学拳多年功夫没少下,却还不知道太极究竟为何物,更与懂劲无缘,并不完全是习练者自己心不静的问题,还有所学的拳架本来就是“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的,他练拳时怎么可能心静呢?而且有的老师常说,“这是某宗师定型的架子”,“决不允许练走样了”,“不许根据用法修改拳架动作”,还有什么“大架”、“小架”,“养生架”、“技击架”等不同说法,这当然也都是善方便,都在为弘扬中国武术做贡献,可以存而不论,但你如果想要把太极这个内在的东西练到自己身上,就只能学太极架,因为只有太极架才是符合实战要求和技击规律的拳架,才是可以懂劲的拳架,并无“定型”之说,只有精益求精的要求,怎么练就怎么用,怎么用就怎么练,练得对不对要通过实战来检验,只要你练对了在实战没有不好使的。特别是在初学阶段,形是决定意的,如果你学到“止于至善”的太极架,那么就可以真正做到“知止而后有定”了,而后到了提高阶段,就是意决定形,不再受前人经验的限制,而应该青出于蓝胜于蓝才对。
太极拳打手“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这里,李师向你进一步传授了舍己从人的具体训练方法,也就是怎么才能懂劲的心法秘诀。“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举动,举止、行动,出自《后汉书·牟融传》:“(牟融)代伏恭为司空,举动方重,甚得大臣节”,这里指走架打手的动作,也包括内心的意识活动。
由己,由自己决定,出自《论语·颜渊篇》:“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又,唐代白居易《把酒》曰:“把酒仰问天,古今谁不死。所贵未死间,少忧多欢喜。穷通谅在天,忧喜即由己”。“起初举动未能由己”,指初学时身体动作还不听心的安排,做不到正确无误,同时也指在实战中不能够掌握主动权。
息心,息,止也,止息一切杂乱的心念,出自晋代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上》:“沙门者,汉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又,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凝圆寺》:“地形高显,下临城阙,房庑精丽,竹柏成林,实是净行息心之所也”。
《洛阳伽蓝记》体认,体验、观察、认知,是知行合一的具体方法,出自《朱子语类·卷六·仁义礼智等名义》:“将爱之理在自家心上自体认思量,便见得仁”。又,宋代张载《张子语录·后录下》:“大抵心与性情,似一而二,似二而一,此处最当体认”。宋代阳枋《见欧制干》:“那师万里走东南,性学精微闻两三。风月归来深体认,箪瓢自乐细沈涵”。
是说在初学阶段,自己无论走架还是打手,都不能掌握主动,走架手脚不听使唤,打手更是受制于人,这样就要息止自己的争强好胜、自作聪明等一切妄心,而用真心去体验、观察和认识技击规律,才能逐步化被动为主动,但息止妄心又是最难做到的。“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想学真功夫的人都想找到明师,不论是经人引荐的,还是自己遇到的,慕名而来的,见到老师的时候你要试手,看看老师的东西值不值得自己学,并按照你原来所学的打法和习惯,进攻老师或师兄的要害部位,或用蛮力,甚至一动手就拼命了,这都是完全正常的。
据《廉让堂太极拳谱·太极拳前辈李亦畬先生轶事》,李师有一位表弟苗兰圃,武生,膂力过人,有一天在一起饮酒后,苗曰:“兄真能打人乎”?你看,这真是“熟人眼里无英雄”,熟悉不等于了解,他只知道李师是文人习武,并不知道李师达到什么程度,连能不能打人都怀疑。师曰:“弟如乐试,请来打我”。当时李师坐椅上,两手扶椅肘。苗用两手按住李师两肩,使出了最大的力气,曰:“能让我动乎”?李师一笑:“你坐对面凳上吧”,话还没说完,苗已坐凳上矣。苗曰:“兄双手未动,竟能置我八尺之外,神乎技矣”!苗后来跟李师学到什么程度,未见文献记载,但我们既然遇到了明师,想要把老师的功夫学到手,就要按照李师的教导,息止自己的妄心,用真心来体认。
《亷让堂太极拳谱》也有的人已经正式拜师学艺了,师父或师兄教他打手时,他仍然像以前试手时那样只顾拼命进攻,有的人是以前的用力习惯很难改变,也有的人是认为我打你,你就必然会把真本事使出来,你使出来我就学会了。这种情况外家拳有,叫做“赢人一次,教人一招”,而太极拳的技击战略是阳谋,真东西就在那里明摆着,欢迎你来拿,你拿走了是缘份,就怕你拿不走,拿不动,李师告诉你了要息心体认,如果你的妄心息止了,就是有缘,真东西就是你的了。
“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这是初学打手时,如何学会听劲的心法秘诀。打手训练的基本方法,一般双方右手(或左手)两腕相搭,左手(或右手)各扶对方右肘(或左肘),脚下按顶步,或顺步、开步站立。然后由师父或师兄开始进攻,叫做“领劲”,或“领手”,你要随着对方的动作而动,当对方手臂回撤时你要跟着伸过去,手与手,手与肘都不要离开,也不要用力顶抗,手臂不要离开与对方的接触点而向前伸出,或向后回撤,在动作过程中要用心感觉对方的劲是什么样的,指向哪的,从哪发出来的等等,如果感觉到了,就已经进入懂劲的第一步,学会听劲了。也许师父或师兄让你先进攻,让你体验化劲的方法,也都是一样的,都要按照李师教导的听劲心法,首先要学会听劲。还要有接手法训练,如果不练接手法,就只能算推手,而不是打手,接手训练也以练听劲为主。倒地法也是要练的,倒地也要会倒,才不至于受伤。
你在打手中找到了感觉,就要把这种感觉用在走架上,走架时要想着自己是在跟敌人殊死搏斗,而这种殊死搏斗是一种最美妙的艺术,要从心底喜欢祂,感受祂。每个动作著势,都要想着敌人用某种方式向我进攻,我不慌不忙,当敌之拳脚或器械接近我身体,我手臂与之相接,随敌而动,不丢不顶,让他挨得着,打不着。各家武术打法不同,但不约而同的是都把胆量放在第一位,如《少林拳术秘诀·气功阐微》:“神功为造诣之精,究其极致所归,终以参贯禅机,超脱生死恐怖之域,而后大敌当前,枪戟在后,心不为之动摇,气始可以壮往,此所谓泰山倒吾侧,东海倾吾右,心君本泰然处之若平素也”。练太极拳的许多人天天讲放松,可一搭手就全身僵滞,就是因为怕,主要是怕输,如果连死都不怕了,还会怕输吗?不然,放松的技术讲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
《少林拳术秘诀》经过以上初步训练,其中走架不必等学完整套拳架,只要学会第一势懒扎衣,就可以出去找练技击的朋友试手了。特别是,初学者在短期内很难听到师父、师兄的劲,只有到外面试手,才更容易听到劲。不论是练哪家武术的朋友,如外家拳、跤术、擒拿格斗、现代搏击等,只要是练技击的并有缘见面、也同样愿意试手的,都可以找他试手,但试手是为了交朋友,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了解其他拳派的打法,这就是听劲,而不是踢场子,不能争强好胜,更不能好勇斗狠,但点到为止、制人而不伤人等约定俗成的规则只能约束自己,而无法约束别人,这是必须知道的,你知道了就轻易不会受伤。当自己感觉与对方相顶,并处于被动之时,应随即松开,很可能化被动为主动,也可能自己倒地,但倒地后会有感悟,下次就可能处于主动了。而在自己失去重心后,应主动倒地,这也是一种以顺避害的正确方法,如果勉强支撑就容易受伤。当达到能够随人所动,不丢不顶,能够让对方挨得着、打不着之时,就说明自己已经达到懂劲的初级阶段,会听劲了,并开始进入化劲等更高阶段。
在学习懂劲的初级阶段,只要有一点点入门,多少懂了一点,此时虽然还不能与习武多年的人抗衡,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安全已经有了基本保证。如前述倒地法,各种武术,以及足球、排球等许多运动,都有倒地法的训练,如跤术就有“没学摔人,先学挨摔”和“抱头、缩项、团身”等秘诀,但都需要有一定难度的专业训练。而太极拳的倒地法只是一个意,只要心里有了身上就有,等于输入了自动化程序。在东北,每当初冬的第一场大雪,路面的雪白天部分融化,第二天早晨结了一层冰,常有中老年人滑倒,小臂等处骨折。这年初冬,有一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来学拳,第一天恰逢老师给刚来的学技击的年轻人讲倒地法,他无意中听到了。第二天早晨,他刚到场就跟大家说:“我昨天学的今天早晨就用上了,去早市买了鸡蛋、牛奶等东西,回家过马路时脚底一滑,在身体失控的一瞬间,脑子里突然闪现老师昨天说的话,倒地后正是老师所讲的状态,全身没有一处疼的,手里拎的鸡蛋也一个没打,用塑料袋装的散装牛奶也一点没撒”。而此前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并无任何体育项目的基础。
河北永年县,太极拳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