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讲一讲当年气功界普遍存在的一些讹传,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
本来这些都是传统的修炼知识,但由于历史上对这些知识一直保密,比如道家养修传承中五秘三禁的太极门、丹鼎门和剑仙门等,都是禁立文字的,所以传统修为的内涵不为一般人所了解。正因为人们都不了解,所以偶尔传出来一星半点,就越传越玄。于是形成讹传,以致以讹传讹,造成不良影响,误人害己,遗患无穷。
比如“意守丹田”呀,“舌抵上腭”呀,“以意领气”呀,“大小周天”呀,等等等等,气功界几乎都在讲。当然,还有一些带有现代色彩的东西,比如带功报告、信息物治病、瞬息传功等等,气功界许多人也在搞。这些到底对不对呢?有没有根据?会出现那些问题?带来那些后果?现在我就给大家剖析一下。
“意守丹田”的说法不是正传
意守丹田,作为一种修为的方法,近年来在我们的气功界里,基本上已经是天经地义的了,几乎没有人会去怀疑。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在近些年出版的气功书中,有百分之八九十,全都要求修学者意守丹田。这也就是花说,将近百分之九十的功法书和气功功法,在讲求意守丹田。可见它的影响之大。那么“意守丹田”这个词到底对不对呢?我可以告诉大家这句话,在正宗的传统修为的方法中,并没有这种说法。所以,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丹田”一词的来历,中国自秦汉以降,人们就开始对炼丹很重视,“丹田”这个词也就越用越多。在我们的古书上和古代的小说上,凡是讲到修仙,几乎无一不讲到炼丹。
“丹田”一词,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史料记载,是《黄帝内经》。在它的《遗篇·本病论》中,讲到“神游上丹田”。这一篇的成书可能晚于黄帝内经,可能是后人补的,但不会太晚。所谓“丹”,就是结丹;所谓“田”,就是结丹的田。煮饭需要锅,结丹要有田。谷子、稻子都是从田里长出来的,所以古人就用田来比喻丹生长的地方。《黄庭经》中就讲到“丹田之中精气微”。
有个传统的术语,叫“安炉起火”。要起火,就要先把炉灶安起来。在汉代,灶和锅还没有分家,二者还是一体,这个东西就叫“鼎”。丹鼎门产生在秦汉时期,因为那个时候灶和锅没有分家,所以它才叫“丹鼎门”,而不叫“丹炉门”或“丹锅门”。丹鼎门的炼丹是从外丹逐渐变为内丹的,因此许多术语都是从外丹移过来的。“安炉起火”也是从外丹移过来的名词。
所谓练内丹,就是用自己体内的精、气、神作为炼丹的条件。这里,“安炉”和“起火”就是丹鼎门的正传口诀。它的含义是把“炉子”安好,把“火”点起来,再把“药”放进去,才能开始炼丹。
这虽然看上去,意思好像大致也相当于现在所流传的“意守丹田”,但是实际上,它的位置、它的本质和它的内涵,都不一样。
在人体里面怎么“安炉”呢?这就是老子讲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守中”这个词就是“安炉起火”的理学内涵。它的位置在身体的肾前脐后,离下坎上。但关键是它位居虚中,不落表触。所以真正的丹田位置,要老师带功的时候给你点窍,从头上点到那个位置,这叫“下种”。你有感觉了,这才能炼丹,不然你没办法炼,你自己是找不到那个“虚中”的。这就是“先觉虚中,后行实存”。
我们平常人的感觉都在皮肤的表层,往里面你是感觉不到的,所以必须由老师给你点。点到这个位置以后,你意守在这里。意到气到,气盛了以后,气有余,便是火,就产生了火,这才能开始炼丹。这一步功夫就称为"筑基”,也就是奠定了一个炼丹的基础,丹尚未生,岂可指出;在修为中,先要有丹,以后才会有田。没有丹,也就不会有田。这个田,就是结丹之田。
现在那些气功,一上来就让人家守丹田。你没有丹,哪里来的田呢?并且你知道真正的丹田在哪儿吗?丹鼎门的正传有这么一句话,叫做“人身无处不丹田”。等你炼出了丹,那么它落在哪里,哪里才是你的丹田。有句话讲:“浮自非丹,落黄是田。”此文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