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练功体会调整呼吸
TUhjnbcbe - 2024/3/5 17:37:00

调整呼吸也是静功锻炼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一些动功也需要调整呼吸)。在气功中,称调整呼吸为“调息”。调息前,也要求做到心平气和。这是因为,不论呼气和吸气,都要求慢、匀、细、长,也就是要求细细的、微微的呼吸,越慢越好,越细微越好。有些静功功法中,明确提出要做到呼气、吸气时,鼻孔前挂一根羽毛也不会被吹动。如果不做到心平气和,就不可能达到这个要求。当然,这是需要进行多年的锻炼后才能做到的,并不是要求刚学练功者勉强去憋气。

具有很高修养的练功者,可以不用口鼻呼吸,其轻微的程度,要如同胎儿在母腹中的内呼吸。据东晋著名气功家葛洪所著的《抱朴子·内篇》中说:“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息,如人在胞胎之中。”那是高层次练功者的事,我们只要知道有这回事就行了。刚开始练功者,每分钟一般可呼吸10次左右,以后随着功夫的加深,逐渐减少次数(但只应根据可能,不可强行要求),练功有素者可达到每分钟二三次或更少,甚至较长时间不呼吸。

调息的方法有多种,仅自然呼吸系列就有。(1)自然呼吸,(这种呼吸法是呼吸锻炼的最低要求,适用于初学练功者。其特点是比较接近于日常的呼吸,只是比平时的呼吸更柔和、深长一些)。(2)胸式呼吸(其特点是呼吸时胸部随呼吸起伏。一般用于患有胸部疾病者之治疗)。(3)腹式呼吸(特点是呼吸时腹部随着呼吸起伏,常与意念结合锻炼,用以达到气沉丹田的目的)。腹式呼吸又有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之分,顺腹式呼吸的特点是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进;逆腹式呼吸与前者相反,吸气时收缩腹肌。腹部下凹,呼气时腹肌自然放松,腹部逐渐隆起。比外,腹式呼吸还包括潜呼吸和脐呼吸。但那是属于较高层次的呼吸法,初学练功者只须知道有这回事就行了。(4)提肛呼吸(特点是吸气时稍用意念提起阴部,呼气时放下。常用于治疗脱工及子官脱垂等病症)。

初学练功特别是练松静功者,可以按自然呼吸法的要求做,只要尽量使呼吸放慢些细些就行。我在开始练功时,那位朋友教我做的是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慢慢地鼓起来;呼吸气时腹部慢慢收缩进去(后来学了点理论知识,才懂得这是顺腹式呼吸》。但在具体练习时,常常做成逆腹式呼吸(吸气时胸部扩张,腹部收缩,呼气腹部反而隆起),容易泥涌不清,不易记住。后来想出了个容易记的办法,只要记住顺腹式呼吸就和皮球打气的道理是一样的,气打进球胆,它就鼓起来。这以后就好记了。按照这种做法,练了一年后,我总觉得,老是要想着肚子隆起、凹进,始终是一个思想负担,反而影响入静。这时,我已学到了一点理论知识,懂得气功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也称要领)就是“松静自然”四个字。思想上老是有这个负担,就不符合“自然”这个原则,何况还影响入静。于是进行了大胆改革,改用自然呼吸,这样就只需注意进气出气细而匀就行,习惯后,思想上根本就不需婴再牵挂着调息的问题了。这以后,练功时确实感到轻松、自然、舒适得多了似乎很有利于入静。

自然呼吸做熟练后,我试着加上意念引气下沉,觉得气感很好。于是,我发现,用自然吸,照样可以使气沉入丹田。初学练功者在练了一段时间以后,不妨对几种做法都试做几次,看看哪一种对自己最适合,用起来最舒适自然,就采用哪一种,不必过分拘泥(但为了治疗某种病或某种功法指明一定要用某种呼吸法者除外)。

另外,有五脏六腑病的患者,还是尽量采用腹式呼吸为好。一些著名气功师都认为,腹式呼吸有利于治疗内脏方面的病症。这大概是腹部的有节奏起伏,相当于气在反复按摩内脏。

对于“整调呼吸”这个练功环节,我在练功时基本上也是按照上面所说的那些要求做的。只是这些年来,我并非始终用某一种呼吸法,中途变换过几次,大概可分为下面四个时期

开始练功时,人家教给我的是练顺腹式呼吸法,即吸气时随着空气的吸入,让腹部渐渐隆起,呼气时,随气的呼出而逐渐收腹。这是第一个时期。但这样练了将近一年时,我产生了一些想法。觉得老是要记着腹部隆起和收缩,是一种思想负担,会影响入静。于是改用自然呼吸法,随其自然,思想上根本不去想要调整呼吸的问题。那样做后的一段时间,确实感到无挂无虑,轻松多了,只要略微注意一下做到慢、匀、细、长就行。对于入静确也觉得要顺利些。这是第二个时期。

但在自然呼吸做了两年左右之后,我从一些气功书上看到。调息最好要能和意念结合起来进行。例如,要做到“气沉丹田”,就必须在缓缓吸气时用意念将气送至丹田(只是用意念,实际上吸进去的气是到不了丹田的)。这时又重新改用顺腹式呼吸,每次吸气时都用意念想着将其送至丹田。这样做时,当时确实觉得气感要强得多。这样又做了三四年。这是第三个时期。三四年后,我又觉得不应该总是拘泥于用某一种呼吸法,不妨随心所欲地经常改换。从这时起直到现在,就不限定用哪一种了,有几天或几个月用这种,过段时间又用那种。但都只限于用自然呼吸和顺、逆腹式呼吸三种,未用过胸式、提肛式呼吸,至于什么潜呼吸、脐呼吸、冬眠呼吸等因自感功力不够,未敢随便尝试。这是第四个时期。

对于初学(或白学)练功者,我建议开始时还是先用自然呼吸法,它简单易学,只要注意比平时呼吸更慢、更细匀些就行。等到练了半年、一年之后,运用熟练、自然了,再换练顺腹式呼吸,就不会感到有什么困难了。再过一段时间,也可根据需要换练逆腹式,此后就可随心所欲,不限定哪一种了。

此外,我在练调息时还认真做到了呼吸时意念不想到呼气、吸气是从口鼻进出(实际上呼吸的气当然都是口鼻进出的),而是从丹田缓缓吸入,又从丹田呼出的要求。这一点,是一位老练功者在我练功三四个月时教给我的。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他当时没有说得很清楚,只简单说了一句:“口鼻都在头部,练功者的意念不宜多想到中丹田(两乳间的瞳中穴处)以上的部位,应多落在下半身。”不过从那时起,我却是认真地照他所说的意思做的。至于初学者是否也这样做,各人可按自己的认识来作出决定。

关于这样做法的道理,后来我在有关气功书看到有如下的说法:练功者的意念若常在上半身,容易形成头重脚轻的不稳状态,意念多落在下半身,可以加强人体的根基,使之更稳固。另外,根据我白己的体会,我认为想着吸进呼出的气都从下丹田进出,可有二种好处:一是这本身就是一种“意守丹田”的好方法,有利于使元气积聚在这里;二是由于意念常想着气从丹田进,又从丹田出,如此循环不断,可以不让思想有“开小差”的空隙,有效地起到排除杂念的作用。

1
查看完整版本: 练功体会调整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