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京报亭收费激起千层浪
TUhjnbcbe - 2020/7/1 17:27:00

京报亭收费激起千层浪


——不达标,进亭要交5万~20万? 10月17日,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召集全国100多家报刊社及经销商举行“2006年工作说明会”。据与会者介绍,会议现场北京报刊零售公司和刊社、经销商针锋相对,言词激烈。


  点燃这桶火药的是一份文件——《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渠道服务费收费标准》(以下简称《收费标准》)。该标准规定,凡“杂志单本销售价10元(含)以内,单期销售数3000本(含)以上;单本销售价10元(不含)以上,单期销售数1000本(含)以上”,刊社免交服务费;除此以外,刊社均须向其支付5~20万的渠道服务费。 实际上,早在两个月前许多刊社就收到了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寄发的《标准》书面材料。在更早的半年前,关于北京报刊亭要收服务费的消息也已经在业内流传。虽然各方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当《收费标准》真正被拿到台面并要付诸实施时,还是激起了强烈反响。 渠道收费似成惯例 目前期刊发行渠道收服务费、入费似乎已成为行业惯例,且颇有水涨船高之势,是非之争也一直不绝于耳。究其原因,期刊品种多、渠道资源少是主要。全国现在共一万多种报刊,进入零售渠道的有1000多种;即使是容纳量较大的北京报刊亭,也只能放下三四百种。另外,北京、上海等几大主要城市的期刊主要零售渠道,如报亭、超市、地铁、机场等,都分别掌握在几大渠道商手中。刊社要进这些渠道,必须经过渠道商的挑选,某种程度上只能“被动”地接受渠道商提出的条件。 渠道商呼吁要减轻渠道压力。上海东方书报亭80%的利润由20%的期刊创造,北京报刊零售公司85%的流转额由不到10%的期刊支撑,上海地铁书刊服务有限公司10%的期刊创造了全部利润的90%,渠道商认为自己浪费了极大的资源在做无用功。这部分期刊,既不能为零售商带来实际利润,还要消耗其巨大物流成本。纵观目前的期刊零售市场,几乎所有的渠道商都在为解决这个问题想办法。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总经理赵赳认为,公司出台收费标准的根本目的也是借此建立淘汰机制,将目前拥堵在报刊亭的1200多种期刊缩减至三四百种。 其实,渠道拥挤已经是刊社和零售商的共识,很多人表示渠道可以设一定的门槛,淘汰期刊品种也是大势所趋:“资源有限,这么多刊,怎么办﹖让谁上不让谁上,是愣往下砍好呢还是设个门槛好呢?还是设门槛好。”关键是设多高的门槛、按什么标准淘汰。而现在各种渠道的入费、服务费加起来,对刊社而言是一笔相当庞大的支出,刊社叫苦不迭。 对北京报刊零售公司《收费标准》质疑的焦点之一就是“门槛”过高,每年5~20万的数字煞是惊人。不少刊社说:“报亭收一定费用可以理解,就像商场收入费,但目前的收费标准我认为不够清楚。这个5万20万是依据怎样的投入回收收益比例制定出来的?可不可以测算一下它的成本和经营费用?零售公司应该和刊社沟通。” 对此,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总经理赵赳以为,以5万的收费标准计,北京市区共近2000个报刊亭,也即刊社平均花25块钱进一个亭子,和机场等其他渠道比起来并不高。 除了服务费的收取标准,另一个争论的焦点是零售公司收了钱后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有刊社表示,交钱可以,但零售公司需有一定承诺。赵赳则认为作为零售商,既无义务也无能力保证销量。 《收费标准》冲击了谁 刊社说赚钱难,发行商说钱难赚,渠道零售商说难赚钱,归根结底,是整个期刊产业的紧缩。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个怪圈呢? 细观《收费标准》,大多数畅销刊达到每期销售1000本或3000本并不难,所以像《读者》这样大发行量的杂志根本不受影响。发行量不够但是广告收入好的刊受影响也不大,5万也是完全可以承受的数字。反之,品种少了,它们能得到更好的服务。所以,上述两类刊都对北京报刊零售公司的这一举措乐观其成。 受冲击最大、呼声最高的是那些销量不高、财力薄弱的二、三线刊及新刊。它们既达不到规定的销售量,又支付不起——或者不愿支付服务费,还不敢“潇洒”地彻底放弃,对报亭是既恨又爱。“现在弱势报刊生存已经非常困难,渠道收取服务费无疑是雪上加霜。”不少被访刊社对说。 但所谓强势、弱势,本就应是市场化的抉择。有人干脆说:“既然你没钱,又卖不出去,还继续办刊干什么?”或许刊社也到了该自我反省的时候,办刊的门槛高了,办刊人也该多些冷静和斟酌,想好了再试水。 当然,现在《收费标准》按销量一刀切的做法,有可能损害某些品质很好但零售瓶颈受限的刊种,如财经类期刊。对此,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也不讳言,但相比“迫切需要减少品种”和“保证品种的丰富性”,他们现在只能先快刀斩乱麻做到前者。 除了刊社,利益受到最大损失的是民营代理商。在《收费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报亭配送权由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掌握。在以前,虽然报刊亭也规定要“统一进货”,但由于监管不到位和经济利益驱动,代理商一直在半公开地向报亭供货。赵赳说:“有的报刊社和我们签的邮发合同,仅是几百本量的代销合同,明摆着是买一块‘敲门砖’!”为此,零售公司决定要将配货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而如果不能向亭主直接供货,二级代理商的利润将大打折扣,可谓直接被抢夺生存空间。一位被访者无奈地表示:“我们几乎无立足之地了!”不过,在《收费标准》中有一条为零售公司和代理商提出了缓和的余地,即刊社可以交由“公司指定的社会配送队伍配送”。“对一直支持配合得很好的经销商,我们将与其更好地合作。”赵赳作了解释,“他们可以直接作为我们的接办单位,但不能配送到亭。我们现在也在和很多经销商谈合作。即使将来我们将期刊减少到了三四百种,也不可能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我认为,刊社的发行主管才是发行工作最主要的负责人,贯彻发行理念发行*策,而不是交给零售商去吆喝。所以我们也不是说一定要给我们做,刊社也可以交给经销商做。” 力量博弈胜负几何 有人预测,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是在逼刊社退出邮局零售,另辟发行渠道,到时候北京零售公司将成为空壳公司。事实上,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的确在逼刊社另辟发行渠道,但却未必成为空壳公司。 “反正是新刊,早晚是挨一‘刀’,躲不过去。整体说来,现在国内报刊发行渠道的入场费(服务费)高得离谱。有的渠道我可以不进,但有的渠道我必须进,就只能交‘拜庙上香费’。”某刊社发行主管十分无奈。“我们一直很配合,该交多少交多少。至于合理不合理,我认为没有绝对合理的事情,终端是人家的,要钱就只能给。”另一代理商则表示不愿多谈。 情愿也罢,不情愿也罢,据说目前已经有几十家不合免交标准的刊社交了钱。而北京报刊零售公司坚定地表示,无论最后交钱的刊社有多少家,都将在年底把不按《收费标准》的期刊清理出亭,届时这场力量悬殊的博弈结局如何,不得而知。对于零售公司而言,只要牢牢把握住那47种能带来85%流转额的期刊,后面的刊少进几种经济上并不会有压力。 也有人担心:“杀鸡取卵怎能解决发展的问题,销售成本增高各报刊就只能提价,压力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不买帐,发行量下降,最后大家就都退出市场,恶果也会报应到零售公司头上。”但是,一种期刊的定价不是如此简单冲动的行为。赵赳以定价9.8元《IT经理世界》为例,若以10元以下刊必须销量在3000册以上才能免交服务费计,它达不到标准,而其销量又在10元以上刊的标准之上。目前,《IT经理世界》并没有为了达到零售公司的收费标准就增加2毛钱的定价的打算。 邮*改革深层背景 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收费标准》出台不仅引起了人们关于期刊发行市场多种利益冲突的关注,也使人们将目光投向了更宏观的*策背景——邮*体制改革。有人认为,造成北京市报亭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体制问题。 邮发一直在改革,但一直被认为只是触及皮毛。2005年被称为“邮*改革年”。今年7月20日,国家邮*局《邮*体制改革方案》原则上通过。普遍认为,这是邮*自1998年与电信分家后即将迈出的实质性改革——*企分开的前兆。北京市邮*局将作为第一批试点。作为北京市邮*局下属独立子公司的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是否也将受到体制改革的影响呢? 据赵赳介绍,由于改革方案细则并未出台,目前还谈不上影响。至于*企分开,成立于今年1月的零售公司就是要按照公司化经营,只是目前吸收的还是邮*内部的资金。 据了解,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的业务额仅占整个北京市邮*局的2%。如果邮*局真要实行改革,未尝没有可能先对报刊零售业务入手。 当然,也许这个*策背景和眼下的这个《收费标准》并无直接关系。但如果邮*改革的步伐真能迈起来,报刊零售公司的服务能跟上来,报亭作为渠道的价值真正被尊重和充分利用,对于期刊界不是莫大的好事么? 北京市邮*局局长苏和在谈到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时说,零售公司应该“用商业模式办好零售,用经济手段管理报亭,用实力服务争取地位,用主动出击打拼市场”。这也是刊社对北京市报亭这一重要渠道的期望。 (中国图书商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京报亭收费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