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的入静状态,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心理体验。这种令人神往的高境界到底是怎样的呢?那云间山顶上最美的风景,能否让我们普通人看得到,有个想象和期待,至少作为认真习练静坐的动力?
因此,综合先辈经验和自己感受,我尽力把它描述出来,我们暂且把那种美妙体验称为“入静状态”。
进入这种状态,我们“脑袋空空”,意识还在,却没有了意象、思维和情绪,我们的“意识空白”了。这种状态,“既不同于清醒时的兴奋态,也不同于睡眠时的抑制态,而是一种特殊的状态……由于意识之体还在,其用可随机应机而生。空白的意识境界,是孕育着潜在活力和生机的境界。”(张海波《初识入静》)
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个词在形容这种入静状态:
坐忘
《庄子·大宗师》一篇中这样讲:“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意是:忘了自己的身体,没有了眼和耳等的感知,也忘却了一切有形和学识判断。这时就与真正的大道理融通在一起,这就是坐忘。
坐忘之时,入静时刻,不需要任何人为的干预,意识处于什么都不想、一念不起的宁静状态,貌似什么都不知道了。但是,其实你能真切的察知自身与大自然合一的大通状态,说明其中还有灵动的觉察存在。
这种境界绝不是死气沉沉、铁板一块、毫无变化的,而是一个生生不已、发展变化的境界。
古人创造了几个非常有趣的“动静结合”的词:“如如不动”、“寂而常照”,其中“如如”和“照”就是对生机与活力随时可被唤起的描述。
如动,如不动。“静极生动!”我们文化推崇的,绝非单单凝结静止的“阴柔”,而是阳统阴,阴随阳,重在积极流通的“阳刚”。自强不息的易变,是第一。
《易经》中也曾提到这样的状态:“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当人身心进入到了极静的状态,就能通天下。《中医气功学》把“入静”定义为:
入静是逐渐消除一切思维活动的心理过程。
于念而无念,无念之念;
于想而无想,无想之想;
于心而无心,无心之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静静的想想这些对立的字的组合,你会感受到别样的深意。它们可能会帮助你去尝试认知那种极静的、绝美的状态。
静坐,是生机盎然的坐,而绝不是“枯坐”。静坐,带给人至美的愉悦,是自然生发的。
图片来源网络(图片来源网络)曾经,有很多人,已经体味到这种美妙状态。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两尊塑像,它能带给你怎样的内心感受呢?
看到这样的面部,你会想到哪些词来描述它?
我想到——
静谧、温暖、心生欢喜、炯炯而不昧
我们再看看这个面容的一些特点。面部舒展,眼睛半睁半闭,嘴角上扬、含笑着,气韵生动,有一种生机,不死板.
这是两尊南北朝时期的石刻佛造像。一块冰冷的石头,由虔诚的人,融入情感而雕刻成他们心中的完美形象,使其具有了生命般的生机和力量。在文物面前,我们都是过客。经过了一千六百多年,它仍存在,仍微笑面对世人。当我们静静的看着他,哪怕仅是这张影像照片,我们也能感受到那份心与心的情感流动。
心,可以穿越时空。静,能够联通恒久。可以设想,某个时空中,他也常静坐。若他在静坐,一定就是这样“愉悦清爽的坐着”,如如不动的坐着,无他。
静坐,真的能让心灵和身体都更加优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