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正的好功夫是形中寓法,法理并传。并不只是单纯的动作,它的动作里面都包含着深刻的意义。形中寓法者,是言动作中合乎天地之理,人身之妙,只有这样才能在练习的过程中得到身心的升华。
这种动作中的高深奥妙无处不在,比如循经太极拳中的“野马分鬃”,就是通过左右虎坐抱球聚气化形,同时宣发太阴肺脉和少阴心经,然后侧身托切使手三阴经与大脚趾的肝脾经络产生感应。认真练习过武当功夫小炼形“金锋抖肘”,“跨虎横云”和“提龙腿”的,在修炼“野马分鬃”的时候,大指,小指和大脚趾都马上有特殊的感受,有发热或气机流动之感,功夫深化则能在手与足之间形成真气流动,相互往来。
在传统功夫中,小炼形之后需要修行“元明八式”来采天地之气,集日月之光来补自身元气不足。元明功是武当的基础功,也是必修功,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他的动作机理。第一式丹田结印,是以双手结元明印于小腹丹田处,此式的功用一个是开启手太阴心经,采气之法需要明确自己采的是什么气,如果胡乱采,把病气邪气采进来怎么办?打开手太阴肺经就能起到一个刷选的作用,我要采的是金气,是宇宙中的瑞气祥烟(功夫深化后另有其他要求)。其次采气采进来了,采到哪?也是一个问题。通过元明执印于小腹,双手与丹田形成了紧密联系,气采进来就自动到汇集到丹田了。这是那些气功大师们改编嫁接时所想不到的,因为这些功法是古代的先贤们历经修为所创,是真正的功夫,并不是不懂装懂的人,可以胡乱改造的。
第二式托珠自化是通过双手拉开,使丹田的元气化于全身,从而为下一步行功打下基础。采气的功夫是通过神气相采,神意暂且不说,气机交感才能采入身体之中。通过双手拉开,气机布于周身,可以更好的采气。第三式灵芝现瑞, 两手掌心向下,如扶平物状,两臂微弯呈弧形,相距近于肩宽。意念采地阴之气,补我华身。因为有小炼形的基础,此时劳宫穴已经打开,地阴之气则能升腾而入身中汇集于小腹丹田。
第四式金刚槊质, 两手沿两侧慢慢下按,两臂用内力下抻,指尖向前,手指微屈,与臂成90度,提气挺胸,收腹提肛,全身挺拔。 第五式太乙分身,身体由紧而松之后,转指尖向两侧,两臂慢慢从两侧抬起,至与肩平,用内力向外抻,有两臂伸长的感觉。这两式的功用在于采地气之后,气机充于身体之中。因地气是集阴成形,形中有神。通过下按与左右抻开,使内气形成上下左右的纵横运行,滋养周身。元明八式能作为专修功夫,一练几个小时,这两式必不可少,要不你采气充实在经络之中,没有运化于周身血肉之中,再采就采不进来了。
第五式 掌托日月:全身放松,以腕为轴,翻转掌心向上,化为托掌,掌心向上,两臂呈弧形上托,掌指与头同高。意念取天中太和之气补自身元阳。通过前面二式的气机运转,劳宫穴和手三阴三阳得以更进一步的畅通。同时两手都是先用内力抻开,再放松,从而使两手形成内吸之力,从而更好的采气。进入境界的时候,太乙分身时会有两手从左右伸到无限远之感。而到了练掌托日月,手心向上托之际,会有两手直插入于天空高处的感觉,如此一来,内气从手臂中源源不断的采入自身的感觉就慢慢的明显了。
很多人练元明功老是不知道怎么采,因为书上也好,开班讲课之时也好,都只是简单的提了一下,意念采地阴之气,以及意念采天中太和之气,并没有进一步具体而微的说出怎么采。包括金刚槊质和太乙分身也只是说用内力向下抻,向外抻,怎么用力,意念在哪里,书上没说,老师也不讲。所以有些人学了功夫,不知怎么办,也因此有些人说这功夫没用,却不知老师早就说得很清楚了,练元明功之前先练小炼形,打通了十二正经和关窍要道之后,再练元明八式。有了小炼形的基础,一练就自然会了,一切都是气推形动。
灵芝现瑞的时候,两手一往下按,则有双手直入地心的感觉,地气(金玉之气)就自然潜入手掌心入于小腹丹田,使丹田元气充实,正如功谱中所说“灵芝现瑞气升腾,妙入丹田坤宫定”。
金刚槊质之时,则是气化为力,自然的拉抻双手,正是“金刚槊质加力撑,二掌力沉劳宫穴”,内力抻时,气机直达掌心与手指。随着双手用力,则气机自然的上下升腾,上行于百会,下冲至涌泉,形成纵向的运转。从而有“一俱挺拔膻中中,双足同踏大千基,百会元通三界性”之效。太乙分身亦是如此,双手平举两侧之时,意念一动,自然会有力量由内往外撑开,至于力量从哪来出来,又分布在哪,功夫不同,感觉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是,不需要人为的意念想象,有内力自然往外抻。
到了掌托日月的时候,则双掌直入太空,纳天地之气,日月之光于已身,则是水到渠成之事。此后的“阴阳化合”一式,是聚气合两手的气为一体,接着“丹田结印”,把气机收纳聚入丹田。由此两式把采到的气收纳入小腹丹田,空出经络,以便于继续行功采气。
这些功夫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式子都有他独特的功用和效果,并不是为了好看。在元明八式采气补充体内的元气,日渐充足之后,则再进一步学习玉环桩,太极拳,就很容易掌握了。这也是传统功夫的特点,一步步有次序的修行,有了好的基础,再练新功夫,不需要老师怎么讲,你一练就会了。并不会像社会上那样,一个招式认认真真的跟你讲解,这种好像很认真细致的教学方式,在传统功夫中是不存在的。因为基础打好了,一教你就会了。如果上一个功夫没练好,再怎么教你也没用。这正是“大道授人以规矩,不授人发技巧”。
注:行功中这些感受是因功中自然而来,不必执着,也不要存有意念想象,一切纯任自然,气推形动,功夫到了自然就有了。
如喜欢此文,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