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精神思想和学问水平在诸多文献典籍中都有记载,不难得到证实,但老子是冥修者,却除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老子“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之外,很少有历史文献记载,自然也难以证实。
那么,如果说老子是一个冥修者,依据呢?
其实,依据就在《道德经》这本书中。虽然,这些内容对于有冥修基础的实践者来说显而易见,但对于不了解的人则深藏不露。《道德经》中有多处老子冥修的显著证据,可以相互印证。
先论证老子是修行者。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中说: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这是老子修行的最直接证据。显然,“修之于…”中的“之”系指道。就是说修道于身、修道于家,等等,才能有德的真、余、长、丰、普。不言而喻,修道就是修行。
老子不仅修道,而且还扩大范筹,包括家、乡、国、天下。这说明老子有着比修道自身,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关怀,是真正的得道圣人。
有近现代学者将“修之于……”译注为“拿这个道理贯彻到……”,以此否定和曲解了原文中修道修行的含义。
现代人大多不知道《道德经》有修行的内容、老子是修道之士,与此类“权威”注释的误导有密切关系。
再论证老子是冥修者。
其最直接也最重要的证据莫过于《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离开冥修,这段话不可能有合理解释。一些受近代西方认识论熏陶的专家学者将这段话注解为老子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表述,大谬而不通。
从冥修理论予以解释,则顺理成章。世之所谓瑜伽、禅修、坐禅、打坐、内丹、静坐、冥想、坐忘、心斋、沉思、气功;等等,名称虽异,其实只是对本质上相同的精神修炼行为的不同名称、认识和体悟。为方便起见,我们将其统称为冥修。
近现代人在译介meditation之类外来语时一般将其译为冥想。其实,修炼者进入冥修的潜意识状态后并不用头脑思想。如果仍在思想,则必不能入静或入定,实乃冥修大忌。
所以,冥想一词的“想”字大有误导之嫌。称之为“冥修”,较为符合此类精神修炼行为的本意,且可避免误解。
纵观各家冥修要领,共同之处在于都需要正身形、调气息、摄心意(即所谓调身、调息、调心),做到松、静、自然,通过专注而入定或入静,进入出神入化或神人合一状态,或在入静的超越境界中了悟天理、大道或终极知识。
无论是印度宗教的瑜伽、佛教的坐禅、道教的打坐内丹、儒教的坐忘心斋、基督宗教或伊斯兰教苏菲主义者的冥想,还是其他宗教的静坐、沉寂,等等,都离不开对此的强调。
《道德经》第十章不仅正好与此相合,而且以最精练的语言道出其他家派用连篇累牍的论述都不能完全表达的冥修要旨,实乃提纲挈领的精妙绝笔。将其当作冥修口诀,至为恰当适用。从事冥修者不妨一试,效果神奇。
由此推论,此章可能正是老子通过实践总结出的冥修诀窍。兹将其分别拆解如下。
第一句“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句中“载”是语助词,类似于“盖”、“夫”;“营魄”即*魄或灵*,而“一”则是指道。此处的“抱一”与第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中的“抱一”意思相通。故此句可译为“灵*拥抱天道,能不分离吗?”
意指灵*与道紧密融合为一,意境与印度瑜伽修炼中的阿特曼与梵合一,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相同,是冥修的最高境界。
第二句“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讲的是调气息和正身形,系指冥修时要将气息调整到像胎儿那样柔和、自然,将身体放松到像婴儿那样柔软。
第三句“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讲的是摄心,就是冥修中要做到“无所想,无所欲”,毫无保留地排除所有的欲想杂念,完全控制自己的心意,使心灵像明镜一样清净而一尘不染。
第四句“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系指冥修者达到*魄或灵*能出入天门通道时,要做到至柔守静,才能达到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境界。
其中“天门”系指灵*与天汇通之门或通道,可作有形和无形两种认识。其有形按修炼知微者的说法系指上丹田之上,约在囟门位置,俗称顶门,而非世俗注家所称之眼耳口鼻也;其无形则指灵*通天的玄妙之门,乃是有与无的超越之门。
第五句“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系指冥修者进入到出神入化、物我两忘的境界,对于周边环境和自我已经没有知觉,但却在冥冥之中能跨越时空,洞悟宇宙天理、天道或终极知识。
老子之悟道、释迦牟尼之证悟,都是冥修进入这种境界的结果。
冥修的要求,就是在入静或入定之后,能够达到对周边事物和自我没有知觉的境界。所以对冥修有一定造诣的人来说,此句极易理解,但外行则坠入五里雾中。
第六句“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已经不是冥修的口诀,而是老子冥修洞悟的成果。这也为贯穿《道德经》全文的“无为而治”理念的由来提供了注脚。
老子在第五十四章中提出要从修道于身直到修道于国、修道于天下,有着关怀天下的情怀,所以从个人冥修中悟出治天下的道理,是很自然的。综上,本章前五句是冥修的诀窍,第六句则是老子冥修的重要成果。
老子冥修,从中了悟宇宙万物真知一事还能从第十六章得到证实。该章以“致虚极,守静笃”开头,接着就是“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说明进入“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是“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先决条件。
句中的“复”指“复归其根”,即万物的目的归宿,而这个“根”即作为“天地根”的道,这些都是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只能依靠内观参悟。
什么是“致虚极,守静笃”?
一般都认为是指通过修炼让心灵达到和保持极度虚静的状态。可怎么样才能进入如此虚静的状态,大部分人就说不清了。
如果,我们对精神方面的修炼,有所了解的话,就会知道进入虚静状态的唯一途径就是冥修。
冥修的诀窍和努力目标就是达到极度的虚静状态,而道教冥修的最高境界是在炼精化气和炼气化神之后进入到炼神还虚。因此,“致虚极,守静笃”讲的就是冥修的入静状态。
将此段话与第四十七章联系起来看,更可看出能够做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唯一可能途径就是要首先进入“致虚极,守静笃”的冥修入静状态。
《道德经》显示老子是冥修者,为什么先前很少被人提及?
原因就是注家多不太懂冥修。所有的宗教信仰和冥修均是体验性的实践。如果没有起码的冥修知识和体验,只是从外行的世俗经验和认识来理解和谈论像第十章这样的章节,就好比聋子谈音乐、瞎子谈美术一样,不可能领会其要旨。
正因为如此,《道德经》中老子冥修的证据对于有一定造诣的冥修实践者来说显而易见,而不了解的人对此则会熟视无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