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武侠书,常有一些高人驻颜有术,能青春不老,等到自己研究起道家的文化,才知道这一切的精神源头。
现代科学认为,改造身体内部,完善身体机能,激活生命中的一些特殊能量,可以使得自己的寿命增加。同时消除疾病,永葆青春,样貌停止在自己年轻的样子。
道家的一些功法,原理也差不多。因方术不便深聊,暂略。
*帝内经上说,女人过了49岁,也就是七七之数,想修驻颜术,难度会加大许多;男的过了63岁也是一样。
每个人都想停留在最美的时刻。让生命接近最旺盛的时候。俗话说,“月圆则亏,日中则移”。万物守恒,真要停留在青春年华。还是需要一些能量弥补的。
庄子大宗师里有一段关于驻颜术的内功心法,原文解读如下: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yǔ]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rú]子,何也?””
女偊是女仙,“南伯子葵”问这个女仙,你的年龄非常大,你的颜色像小孩子一样,是什么理由呢?
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
女偊[yǔ说,我得道了。南伯子葵又问,道可以学吗?“闻道”,道即真理,也是最高的智慧,有领会某种道理的意思。《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唐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为女偊[yǔ]驻颜有术,南伯子葵也想学道。
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
女偊[yǔ说:“恶!恶可!”不,不可以,你不是学道的人。
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
有个叫卜梁倚的,有能够成为圣人的基本条件,但是不知道修行圣人的方法。恰好,我有圣人修道之法但不具备圣人之才。所以,我想教他学道,也许他真的能成为圣人呢!即使不能,把圣人之道传给圣人之才也是容易的。
“卜梁倚”传说是古代楚国的一个有“圣人之才”的楚国人,他有圣人的才能有圣人的聪明,有学道的智能,可以做哲学家,可以讲理论,却没有道的资格,我呢,有圣人之道却无圣人之才。
李商隐说,古来才命两相妨,自古以来,一个人的才华与命运,常常是相克相妨的。一个人要出世同入世合一,枯荣过处皆成梦,得失两忘便是禅。
女偊[yǔ讲,“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
孔子有“圣人之才”,好像没有“圣人之道”,庄子呢,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我们从另外一块想想这两者的区别。
《老子》八十一章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处事,是做而不争功;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作为领导,要放下自己的欲望。
老子讲的是领导者法则,圣人之所以能做领导者,领导大家往前走,他的位置在前面,是因为他把自己的利益,把自己的名誉、地位和利益,都放到了老百姓的后边,这就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个人才干,道德,学问三者兼备的,古今很少,有的话,基本就得道了。有人学问好,修道不一定行;有些人得道了,传道啥也讲不出来。
“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
女偊[yǔ]讲,像卜梁倚,有“圣人之才”却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却无“圣人之才”,我想来教教他,取长补短,“庶几”,意思是或许可以。二个人的本事合在一起,或许可以得道,成为一个完整的圣人。
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
即使不这样,把圣人之道传给有圣人材质的人,也是容易的。
下面就是女偊[yǔ]的传道过程。可以练成天山童姥的“天地八方唯我独尊神功。”
具体的心法是:
吾独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
第一阶段,外天下:我让卜梁倚持守一处,抱神守静,无视无听。三天以后,他就不为红尘俗事所干扰了,心里宁静了很多。
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
第二阶段,外物:我继续指导他制心一处,专注呼吸。七天以后,便不受外界形声影响和干扰了。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
第三阶段,外生(xing):我继续指导他收视反听,静观内心,无执无求,只做一个观察者,连呼吸都要忘掉,不要执着,也不要试图改变什么。渐渐地,意念也成为了虚无。这时候就是“坐忘”了。连自己都感受不到自身的存在。
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
第四阶段,朝彻:继续体会坐忘之道,就会“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此时感受到了内心无比的充实、喜悦与祥和,身心一下子变得轻盈和空明,人与整个世界都是透明的,清清楚楚,皆可内观。
朝彻而后能见独,
第五阶段,见独:内心孔明以后,继续修炼坐忘之道,能体会到大道的逶迤变化,笏漠wùmò无形,至阴萧萧,至阳赫赫。不知道这种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它在什么时候结束的。
见独而后能无古今,
第六阶段,无古今:只要跟随者大道的逶迤变化,不知不觉中,人的呼吸会变得绵绵其若存,用之不勤,慢慢地就会进入一个自动“止息”的状态。这时就是真正的入定了。时间和空间都已经不复存在。一切尽在寂静空虚之中,你坐一个小时好似一分钟的感觉,或者出定的时候只是感觉恍惚了一下。惟恍惟惚,其中有象,其中有真。
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第七阶段,不死不生:能够出现长久的止息和入定的时候,会找到一个“本我”的存在。不管是静与动,都是本我在驱使,那个“本我”是天地赋予我的“精气神”,它能趋利避害,它能先知先觉,它能确保肉身尽享天年。“本我”是不死不生的永恒存在。
条件到了,一切皆有可能。
道的难处,在于可传而不可受,一步一步有征信,有境界,庄子借这个女偊[yǔ]之口就把道传出来了。我们以后学道,先要具备“圣人之才”,还要具备“圣人之德”,接下来就可以成就自我了。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女偊最后说,我能永葆青春,就是这十个字——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真正能够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无知无虑,自然能够长生。这就是‘外其身而身存’(杀生者不死)。而那些一直想延年益寿的人,‘生生之厚’,最后被自己折腾死了(生生者不生)。顺应万物,不刻意改变什么、也不逃避什么(无不将也,无不迎也)。也不去成就和伤害什么(无不成也,无不毁也),我把这叫作‘撄宁’,跟随大道的逶迤变化,才是真正的宁静(撄宁者,撄而后成者也。)”
对于“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杀也,无不成也”这种境界,庄子起了个名字,“其名为撄宁”,这种境界,佛家叫“自在”。
“撄宁者,撄而后成者也。”什么是“撄宁”?得道成功了还在人间,可以把握万物的根本,如同婴儿拿到一个东西一样,拿得很牢固。婴儿“握固”,大拇指放在里面捏个拳头。
人这一生,什么都想抓,只有死了才不抓了。这里面的学问很多,明白就是道。“撄宁”像孩子一样,若有若无之间,安详而宁静,有把握,还自在。这感觉“可传不可受”。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
南伯子葵听了以后就起了怀疑,这一套是什么人传给你的呢?
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niè]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ōu]。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寮[liáo]。参寮闻之疑始。
“副墨”、“洛诵”、“瞻明”、“聂许”、“需役”、“於讴”、“玄冥”、“参寥”、“疑始”等,均为假托的寓言人物之名。
曾有人就这些人名的用字作过推敲,揣度其间还含有某些特殊的寓意,但均不能确考。大体是,“副墨”指文字,“洛诵”指背诵,“瞻明”指目视明晰,“聂许”指附耳私语,“需役”指勤行不怠,“於讴”指吟咏领会,“玄冥”指深远虚寂,“参寥”指高旷寥远,“疑始”指迷茫而无所本。
女偊说:我从文字中领悟了道,文字源于传说,传说源于眼睛所看到的;眼睛所看到的缘于耳朵所听到的;耳朵所听到的源于生活的实践;实践源于内心的感叹,感叹源于幽深的思考,幽深的思考源于高旷空虚,高旷空虚源于不可知的本始。
一个人的修炼,离不开精、气、神。
古人认为,精能化气,精满则气壮,气能生神,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少病,内则五脏敷华,外则皮肤润泽,容颜光彩。
驻颜术不仅是为美容而设的,它可以全面地调整人的身心,使人永葆青春活力,具有延缓衰老的功效,后来有人总结了三调。
调气:呼吸吐纳。吸清气,增元气、充脏腑,推动气血在全身的运行,使脏腑、四肢百骸都得到充养,这是健美的基础。气盛则面部光泽有神;且血随气旺,气血充盛,皮肤自然有光泽弹性,光滑红润。
调心:转化意念,也称练神,改变意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让大脑皮层处在放松状态,这时人的潜意识(道家称为‘元神’)易显现出来,元神的作用就是自我调节,在清静安宁时,人本身自我疗愈的功能就出现了。
调神是在入定之后了,会调神,就会驭气,这是气功的基本原理。
心神安宁、情绪稳定,自然驻颜回春,人心安定、精神放松,又能改善睡眠,元神安宁,脏腑各司其职,自然精神饱满。神能驭气,可随意调动气的运行,使其行所当行、聚其所当聚。自然可改善人的气质,高层次的美感,姿态优雅、神采灵动、气韵生动,怎么会不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