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童谣之:
肚子疼,找老宋△▲
文图/老伪
肚子疼,找老宋,老宋不在家,找了他二妈,他二妈揉揉抱抱,小孩肚子好了。
(注:山东地区流传的版本是“肚子疼找老宋,老宋不在家,找娘仨,娘仨跑了,肚子好了。”)
写下这些字的时候,肚子似乎也开始隐隐作痛。因为小时候这段童谣一定是在我肚子疼的时候,我妈边给我揉肚子边念出来的。最后还问我:好了没?我回答:好了。其实还是疼,不过,过一会可能就不疼了。
这段看似无厘头的童谣,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我们就一句一句地来解释。
肚子疼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由于卫生条件不好,经常肚子疼,但是那时候哪知道这些,把肚子疼当作很常见的状况。
▲老家的红土地质非常适合玩泥巴,玩完和牙疼一样,那时候也会疼得难以忍受,那是一种憋闷的感觉,直不起腰。现在分析应该是细菌性肠炎,也有可能是蛔虫。
那时候会把一种驱虫药“塔糖”当作零食。
▲塔糖,有一种淡淡的甜香气也不知管不管用,反正没见过吃这东西之后拉出来过虫子。倒是肠虫清,吃完之后,屁眼痒痒,感到有东西在往外钻,我妈揪着它抽出来时,还在蠕动(太重口了,不放*了)。
找老宋
老宋是何许人?其实就是本村的村大夫。好像每个村子都有一个卫生所或者中医诊所,老宋就是这里的老板兼主治医生。这个角色在我们那个村,姓角。
他们是怎么当上医生的?这就要涉及“赤脚医生”这个名词了。赤脚医生,是上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期开始出现的名词,指没有固定编制,一般经乡村或基层*府批准和指派的有一定医疗知识和能力的医护人员,受当地乡镇卫生院直接领导和医护指导,特点是:亦农亦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或是白天务农,晚上送医送药的农村基层兼职医疗人员。
当时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医学世家;二是经医护专业短期培训的学员;三是公认有一定医护能力的自学成才者。
解放初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乡村大多都有赤脚医生。那个时代,国家贫穷,医科专家奇缺,生病人也多,更需要赤脚医生的治病。因而,那个年代,在乡村里,赤脚医生就应运而生了。
▲手册里教授了基本的医学知识我在3、4岁时,脖子里长了个瘤,依靠角医生的偏方:猪胆+一味路边常见的植物草药,捣碎后混合在一起,晚上睡觉前贴在脖子上,早上揭下来,最终治好了。
还有一次在诊所打吊瓶(输液),直接躺在他家炕上(家即是诊所),吃着我爸买来的小面梨,幸福。
▲面梨,非常小的一种野生梨,摘下后放“老宋”在村里的地位非常高。尽管现在看病越来越正规和方便了,但是去年在内蒙接触了村里了一个老中医,威望仍旧相当高。
老宋不在家,找了他二妈
这里的“他二妈”不是老宋的长辈,而是老宋的媳妇或者老宋的邻居,是一个不懂医术的妇女。这句看似有点急病乱投医的感觉,实际在村民看来并不是。
村民认为“他二妈”在村大夫的耳濡目染下,已经成为了医生的助手,也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好比药店的售货员。
他二妈揉揉抱抱,小孩肚子好了
不知道揉肚子这种治疗方式是从哪传开的,一开始可能只是作为一种安慰的手段,后来连自己都信了。
上初中那会,我大姨学了一种叫“中功”的气功(“中功”,即“中华养生益智功”,受上世纪90年代“气功热”影响,一度拥有大量学员,年被定性为邪教组织),有次肚子疼,大姨让我闭上眼睛,用她的手在我肚子上方划圈圈治疗,过了一会问我好没好,为了安慰她,我说“不疼了”。
有时候胀气等小症状是可以通过按摩肚子恢复的,所以就变成了只要肚子疼,按肚子就对了。这个童谣给我留下了阴影,今年夏天带儿子在公园玩,儿子突然说肚子疼,我当作一件大事,急匆匆赶回家后,小家伙说不疼了。
▲按照惯例,老父应我之邀,草作一幅作者简介
老伪:年生于庄河,IT工作者,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本文来自“天南地北庄河人”(ID:TNDB-zhuangheren)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