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太极图的起源,揭开太极图的神秘面纱 [复制链接]

1#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www.xxzywj.com/m/

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从孔庙大成殿樑柱,到老子楼观台、三茅宫、白云观的标记物;从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摊;从中医、气功、武术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刊封面、会徽会标,到南韩国旗图案、新加坡空军机徽、玻尔勋章族徽……等等,太极图无不跃居其上。

“太极图”既然流行得如此久远、如此广泛。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或者说古人是依照什么画出的太极图的呢?

其实,太极图是古人长期观测太阳活动时,记录的太阳活动规律图。上古是农耕社会,上古人们为了能够有好的收成,就必须顺应农时,上古人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源于七衡图,而七衡图源于圭表、璇玑玉衡的测天术。

圭表测影

古人发现阳光南斜,树木的影子越来越长。因此,聪明的古人想到一种简单的办法:“立竿见影”,竖一根木棍测量日影的长短变化,就能发现太阳运行的奥秘。当然,测日影是大事,不会那么简陋。古人制造了原始的立杆测日影仪:圭表。直立的杆叫表,用来测日影,平放的尺叫圭,用来量影长。根据影子的长度变化,就能了解太阳的运行,影子最短时是夏至,最长时则是冬至,以此确定回归年。

古人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太阳运动在圭表上产生的影长,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把影长的最远点到最近点之间平均分为6等份,从而形成了“七横图”,太阳从影长最远点到最短点,再从最短点回到最远点,来回两次经过。从而跟七横图和二十四节气对应起来。

七衡图和二十四节气

七衡图即七衡六间图。以北极为圆心,所画的七个间隔基本相等、大小不同的同心圆。七个圆圈谓之“七衡”。七衡中的六个间隔带谓之“六间”,最里的一圈叫第一衡或“内衡”,依次是第二衡、第三衡、第四衡(或称“中衡”)、第五衡、第六衡、第七衡(或叫“外衡”)。这七衡即是太阳视运行的轨道。太阳只在黄道内运行。夏至日,太阳在内衡道上运行。从夏至日到大暑日,太阳在第一衡和第二衡的中间,即第一间运行。大暑日,太阳在第二衡上。照此类推,处暑日太阳在第三衡,秋分日太阳在第四衡,即中衡上,霜降日太阳在第五衡,小雪日太阳在第六衡,冬至日太阳在第七衡,即外衡上。从冬至开始,太阳又往内衡方向运行,于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分别经过第六、第五、第四、第三、第二各衡,在夏至日,太阳又回到了内衡的轨道上。这即是太阳在七衡六间轨道上的运行情况以及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

现将《周髀算经》记载的二十四节气所测日影数列于下(损益率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

夏至:晷长一尺六寸;小暑: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大暑: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立秋: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处暑: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白露: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秋分:七尺五寸五分;寒露: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霜降: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立冬:丈五寸二分小分三;小雪: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大雪: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冬至:丈三尺五寸;小寒:丈二尺五寸小分五;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立春:丈五寸二分小分三;雨水: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惊蛰: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春分:七尺五寸五分;清明: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谷雨: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立夏: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小满: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芒种: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根据这些晷数制图,就可获得复原后的原始实测太极图。

田合禄说:太极图实际也是古人长期测日影研究的成果,其中太阳由南回归线往北回归线移动的过程,冬至→春分→夏至太阳运动投影图为阳,表示春、夏二象;太阳由北回归线往南回归线移动的过程,即夏至→秋分→冬至太阳运动投影图为阴,表示秋、冬二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本质上是表达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周期性往复运行之道。

以上可以看出,神秘的太极图其实就是,古人观察测量太阳的运行规律并结合地球上气候、物候规律,总结抽象出来用了表达日地系统规律的图形。

所以,中国古代传统的太极阴阳图体系实质上是日月地系统的运行演化原理图,并且这个太极图是日月地立体三维三体运动,在地球表面的一个二维平面投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