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睡仙陈抟老祖 [复制链接]

1#
白殿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10722.html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不安的时期之一。赳赳武夫主宰*坛,*权更迭频繁,屠杀与战争伴随着每一次的改朝换代。如此血腥的*治,令人感到恐惧不安、毛骨悚然。许多人都认为,要苟全性命于乱世,只有远离*治,遁世离群。有一些读书人虽对这种*治失去信任与信心,但不甘心,也不舍得与*治一刀两断,于是从五代至宋初,出现了一些既交接王侯,接近中枢,又与*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进退较为自由,具有特殊身份的隐士。陈抟,无疑是其中最典型,最著名的代表。

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唐末宋初人,祖籍宅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东),与被道教奉为开山老祖的老子是同乡。据《宋史》记载,陈抟四五岁时与一般儿童并无什么不同。有一天小陈抟正在涡水岸边嬉戏游乐,遇到一位身着青衣相貌极其普通的老年妇女。她把小陈抟抱起来,喂奶给他吃,并笑着对小陈抟说:“让你长大后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不要陷入是非之地。但你的聪明颖悟将超过任何一个人。”说完放下陈抟,头也不回地走了。据说,仿佛是那青衣老妇人将他的一副凡胎俗体换成了仙风道骨似的,自此之后,陈抟不仅智慧与日俱增,语含玄机,见识过人,与过去简直判若两人;而且容颜丰润,神彩飘逸,似乎不是凡尘中人。

这是幼年陈抟的经历,已富于传奇色彩,而陈抟之死,则传奇色彩更浓了。

宋端拱二年(),陈抟预感到自己的大限已到,便命门徒贾德升在华山莲花峰下的张超谷凿-石室,并亲手写下遗书:“我的寿数已到,即将弃世而去。我这一辈子对人间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唯有圣明的赵宋朝廷,有恩于我,还是值得我怀念的。我将于七月二十九日化形于莲花峰下的张超谷中“信封装好后,交给消子们们,命他们在自已死后才能拆阅。

果然,这一天,陈抟悄然无息地在石室之中辞世、弟子们拆开遗书一看、老师的死期与遗书交代的时间完全吻合。更令人惊奇的是:陈转死了七日之后,肢体仍有余温.皮肤红润有弹性,就像熟睡的人一般。毕竟这一觉睡得太长了.他永远地”睡”去了。

据史籍记载,陈抟生于年的唐朝末年,至死已是岁了。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这个年龄无疑是长寿之冠了。对于一般人来说.活到多岁,似乎有那么一点玄乎,陈抟的长寿则归功于他的内丹修炼术。

陈抟是道教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教徒称其为“陈抟老祖”把他当作是继老子,张陵之后的道教至尊。

陈抟年轻时以儒者为师,希望通过科举之途,走上*坛,一展其雄心抱负。陈转才学过人,在后唐时期已诗名远扬,加上他又有一副仙风道骨般的神采.所以当他到了后唐的都城汴梁时,士大夫们都以一睹他的风采为快。如果谁能与他交谈几句,或得到他的一字片纸,就会觉得自己是三生有幸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满腹经纶的大学问家,在后唐的进士考试中却名落孙山。陈转由科举而获得功名,求富贵的希望破灭了。从此以后,陈抟开始将精力与才智转向神仙道术,试图把人世间的烦恼一齐抛弃,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陈抟得到道士孙君仿,菉皮处士的指点,来到武当山九室岩隐居学道。

武当山是道教的第一名山。九室岩地处武当山腹地,四面环山,林木掩映,朝云缭绕,暮  史蔼蒸腾,幽然宁静,似乎是世外桃源。陈抟认准这儿是隐居修炼的理想之地,在此修炼达20年之久。他的精深玄妙的内丹修炼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传说他的鼻息之气不绝于缕,但以手试之却若有若无,难以捉摸:放一片鸿毛在他鼻前,许久许久,也不见鸿毛动一下。这种高深的气功,道家称之为“胎息法”。

后来,陈抟移居华山云台观修炼,长达40多年,练就一种被称为内丹家独特功夫的“睡功”。

陈抟能在不食不饮、不盖不动的情况下,连睡数日,数十日,甚至多日,方才醒来弟子们称他为“睡仙”。

周世宗柴荣曾把陈抟关在房子里,断绝饮食供应,一个月之后开门,只见陈抟仍在熟睡之中。临告别之际,陈抟还进《对御歌》一首/p>

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铺地。震雷掣电*神惊.臣当其时正鼾睡。闲思张良,网想范蠡,说甚孟德,休言刘备,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怎如臣,向青山顶上,白云堆里,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且一觉睡!管甚玉免东升,红轮西坠。

这首诗活脱脱地勾画了一个潇洒而身怀绝世睡功的“睡仙”的自画像。

陈抟的这种“睡功”被称为“蜇龙法”,它要求呼吸达到出入近乎无息,脉搏达到仿佛六脉俱无的程度,似睡非睡地进人一个寂静的世界,使身体的体能消耗减少到最低限度。炼就这种高深的气功,绝非三年五载之事。陈抟有一首诗,专写炼“睡功”的/p>

至人本无梦,其梦乃游仙。真人亦无睡,睡则浮云烟,炉中长存药,查中别有天。欲知睡梦里,人间第一玄。

说明他的“睡”,实际是练功。而炼“睡功”.就有深奥的学问。

陈抟的朋友吕洞宾,说陈抟是“真得睡仙三昧者”。这句话的确不错,古往今来,论“睡功”恐怕还不曾有人能望其项背。

从武当山到华山,在修炼的实践中,陈抟还整理总结了道教内炼的理论、功法,著有《无极图》《指玄篇》,系统、详细地阐述内丹大道,陈抟把内丹修炼过程分为五个相互联结、递进的阶段,即得窍、炼己、和合、得药、脱胎五个阶段,以及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复归无极四种功夫。他的理论与实践,为宋元道教内丹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的著作被后世信徒们誉之为“长生之秘诀”,成为内丹派的经典文献。

陈抟是因为功名无望,进士不第才转而求仙访道,隐居深山的。他在最初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中,还不时地流露治世的抱负,无法完全断绝与尘世的联系。

陈抟在远离尘世的武当山九室岩修炼时,十分留意世事的变化,壮怀不已,颇有进取之心,出山之意。

一天,陈抟对着一而镜子,左照右照,以自我欣赏的口气,意味深长地说:“真是难得的好面相啊!不是为仙,就是为帝!”似乎,介乎于两者之间,别无第三种选择。

陈抟在《隐武当山》诗中,也流露出这种志向:“万事若在手,百年聊称情。他时南面去,记得此岩名。”这是明白地告诉人们,自己有宏图大志,归隐武当,只是在等待时机。

后来,陈抟还周游四方,一面求仙访道,与人切磋修炼之术,一面了解社会,观察天下大事。他的这种志向与行动,引起人们的种种猜测,一些传闻在社会上不胫而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