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说过,“气”在哲学、中医、书法、国画、戏剧、音乐、文学、围棋、武术等各个文化领域都有所映现,那么就可以说,研究“气”就能更好地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而研究“气”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研究气功。
气功与中华传统文化是相通的,突出地有这么几点:
一、神。中华文化很调“神”字。文学、书、画、音乐、戏剧都主张“神似”,要求“传神”。作品要有“神韵”、“意境”,下棋也要有“神来之着”。用兵的最高层次是“用兵如神”,武术更是要求“化神妙至内上乘(万籁声自然门功夫总决)。
神到底是什么?是巅峰状态的,是超越一般法度的,是抓住最本质的,是更深层的、更生动的,是在本体以外的,是弦外之音,是耐人寻味的,还有变化不定的,不可捉摸的……。神就是神,似乎能懂,但是没法讲清楚。
总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们可以这样描写那样表达,但怎么写都是写不准确的,甚至越写越不清楚。而老练世故的人,只要一眼就能看穿对方眼神里所反映的内心活动实质。象这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就是“神”。
而这些神来之笔是怎么样出现的?只有在“出神”或“入神”,在忘我,忘掉对象的周围各种联系,只剩下对象,甚至连对象也不存在时,接近元神在起作用时,才出现的。这与进入气功态是相近的。
这种神来之意往往是突然出现的。日夜冥想悠悠,一旦豁然开朗,正如辛弃疾词中所写:“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许辛弃疾也是写练功体会吧!
这种神来之意往往不可重复,就象王羲之写《兰亭序》,李广以石为虎,中石没矢那样,事后怎么写就写不出,怎么射也射不进了。
二、悟。神是靠悟出来的,所用的思维方式不是一般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情感思维,而是用灵感思维、直觉思维、超常思维、潜意识思维,是用总体的,综合的,笼统的,模糊的,圆融的思维方式。
文化是高深艺术,和气功中高明的功夫一样,都是靠悟出来的,光靠死练是练不出来的。四川新都宝光寺有副楹联上句是:“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这非常适用于文艺创作的过程,先有法(这是入门,没有这一步基本功,切莫枉谈以下),然后无定法;接着非法就是法;再高就是非法非非法,既不是法也并不是非法,在法与非法之间,这是“悟”到“神”境了!这每一步都不是光死练可以练出来的,“学而不思则罔”,都要靠“悟”出来的。
气功高层次也是靠悟,靠意会不可言传,要靠自己练功时去体察,去感悟。老师讲的,书上写的,都经过抽象为一般的典型或模式,在你这个具体人身上的反映则是具体的。练气功也要靠悟,靠死练是提不高的。
三、中。“中”是中华、中国的名字,可见传统文化是如何地重视“中”了。《中庸》一书,朱熹认为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要诀。程子曰:“不偏谓之中”,“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在《中庸》书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情绪激动就不是“中”,但任何人不可能做到没有情绪的,但要做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传统文化很强调“中和”的美,就是阴阳二气和谐协调的美。如音乐的抑扬顿挫,国画的虚实相兼,书法的疏密有致。传统文化还强调“含蓄”的美,即不过亦无不及,不偏不倚,这更是阴阳的平衡。而“气韵”、“意境”,即神来之笔,大都不是刻意追求执着得来的,大都是自然发生的,大都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得之的。
而有意无意之间就是“中”,“中“即是“空”,即是“虚”,中字是太极,一气贯之变为中。儒道释医讲究这个“中”字,儒家讲“存心养性,执中贯一”;道家讲“修心养性,守中抱一”;佛家讲“明心见性,万法归一”;医家讲“虚心定性,抱元守一”,这里“一”、“中”、“空”、“虚”都是一回事,要做到“中”,就是在有意无意之间,有为无为之间,不是有,有则着相;也不能无,无则落空。
练气功意守要勿忘勿助,若即若离,在似守非守之间。要诀就是在“之间”那里去寻找最佳的交会点。如站桩抱球,要感到上下、左右、前后有六面力,那就是在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前后之间;两脚要似直非直,似曲非曲,那就是在曲直之间。这些都讲到“中”,“中”即是练功的最佳状态。“中”了,就“虚”就“灵”了。
是否可以这样去理解:虚即虚空,灵即灵觉;以虚为家,以灵为宰,至无而至有,至虚而至灵虚。虚而不灵,便非真虚。虚者中也,虚不是无,更不是有;亦有亦无,不有不无的态,这样就灵了。此时人体就“中和”了,也就调整有序了。
四、“天人相应”。传统文化把人看成是一个小宇宙,与天这个大宇宙是互相感应,互相沟通的。《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传统文化很强调向大自然吸取营养,要“道法自然”,要“师造化”。
在创作上往在是把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来感受,常常把自然界的东西拟人化。王羲之先从卫夫人学书,后遨游天下,叹曰“枉学卫夫人。”苏东坡说“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故其文疎荡,颇有奇气”,所以他自己十九岁离家出游,“求天下奇闻壮观”,终于成为诗、词、书、画、文章、音乐甚至医学、气功都精通的一代文豪。
中医更是以天人相应作为理论核心之一,人体是个开放的系统,生活在宇宙一隅的地球上,人无时无刻不在感应着宇宙的能量,信息,有益也有害的东西;但只有气功修炼有素的人,真正达到虚极静笃,做到“中”、“空”、“虚”时,人体的小虚空就会跟宇宙这大虚空相沟通,而沟通的门户就是玄关这个至玄至妙的机关门户,就能做到有选择地吸取宇宙间有益的东西,真正实现了高层次的“天人相应”。
气功与现代科学研究,不是削足适履式的研究
中华文的“神”、“悟”、“中”、“天人相应”都与气功相一致。是否可以说,修炼气功更能促进文化素养的提高。文化艺术的不少神品是在气功态或类似于气功态下所作。历史上许多文化名人本身就是修炼气功的,如宋明诸儒不必谈,苏东坡、陆游、白居易也写过反映静坐法练功的作品,孙思邈本身就练功,李时珍不练气功就说不出“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这话来。练气功重德,“德”是否也包含着文化素养的提高;文化素养越高,就越有助于感悟气功。
至于气功与现代科学,我们当然要努力进行气功科学研究。但这不是指削足适履式的研究。严格说来,现代科学还装不下气功,我是指“现代”科学。现代科学发展二百来年,日新月异,成就辉煌。但迄今许多问题仍未能解决,大至宇宙,小至原子,还有人体本身,都有相当多的未知数。
我们绝不可把现代科学说明不了的东西一概斥之谓“迷信”,那就可能犯当年教会反对哥白尼同样性质的错误。人体科学研究,有赖于中医、气功的综合研究。因为这样做,将开辟我国自己独特的人体科学高峰的道路。从这一点讲,在解决现代科学目前存在的难题的过程中,气功也许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呢!(卓青)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