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传统功法冥想入静 [复制链接]

1#

文/竟成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百家号:中华少林内劲一指禅

历代养生家所用的“入静”概念含义类似的名称有多种。例如有“五入”之说,即入虚、入静、入定、神、入寂。古人认为五人是含义不同的五种概念:人虚是“清静无为,虚空无相”;入静是“心清神澄,意恬念静”;入定是净虑祥悟,定慧交融”;入神是“精神解脱,神明妙用”;入寂是“诸相寂灭,了无苦乐”。这里“五入的区别大体上可以理解为同一境界的不同层次。现在除“入静”之外,其它名称已很少用,只是个别功种采纳;而“入静”这一概念的含义已不仅仅指“五入”中的一个层次,它已囊括了“五入”的全部内容,成为“五人”境界的统称。此外,入静也有称“禅定”的,佛家气功常用此名。

入静概念的定义同气功概念的定义一样,目前也名目繁多,研究者们对此各抒己见。例如《中国气功学》在“入静的理解”一节中说:“入静”是在气功锻炼过程中在意念集中锻炼的基础上而出现的一种练功者的清醒的状态下,而又与外界中断联络的,高度安静轻松舒适状态。”《虚明功》一书采用”入虚”的概念,它认为入虚的定义是:“入虚是通过调身、调气、调神锻炼,能动进入一种发展生理稳态、深化心理恬淡和显示强身、康复、益寿、调能功效的特殊功能状态。”中国气功学概论》则非常简明扼要地指出:“所调入静是指练功杂念减少,对内外刺激因子反应减弱,思维活动单一化而言。”

尽管目前入静的定义五花八门,但人们为入静下定义的思路却大体一致即描述其状态,如果可能,则进步指出该状态的实质。本文为入静下定义,则重在说明其过程,笔者认为入静是指练功时大脑的思维活动逐渐减弱乃至消失的操作过程。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大脑思维形式的变化。

本定义中“入静”有名词和动词的两种含义,用作名词时说明一个特定的状态,作为动词使用,强调它是进人特定状态的完整过程。这里特别指出它的动词意义,与本文重在揭示人静过程中身心动态变化实质的目的是相符合的。本定义指出了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大脑思维活动的强度及其方式有所改变。

入静与三琱

三调是调心、调息、调身。气功锻炼的操作活动就是三调。调心也有称调神、调意的,它包括意念、感觉、情绪等方面的调整。调息也有称调气的,它调整呼吸的方式(胸式呼吸、腹式呼吸或其它)速度、节律、强弱等等。调身也有称调体的,指对身体姿势,动作的调整;静功是安排姿势,动功是把握动作。任何一个气功的功种,都是根据特定的锻炼目的选择所需的三调操作内容,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三调的气功锻炼中的主次地位因不同的功种而有定的区别。对于大多数功种来说,调心占主导地位,由调心而带动调息、调身。然而,尽管它们有主次之分,却并不互相代替或分道扬镳,在任何功种中它们均各自发挥作用而又融合在一起。因此,任何气功锻炼都是身心活动的统一。

入静作为练功中的一种状态或一个过程,当然也是身心状态或身心变化过程。换言之,它不仅仅是单一的生理或心理的状态或变化,而且是心理、生理状态或变化的统一。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许多人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入静仅看作是心理状态或调心过程,而这是不够全面的。

但这许多入的看法也并非十分谬误,因为所谓“恬淡虚无”的状态是从调心人手的,进而从心理状态的变化影响生理状态。人静与三调均有联系,但与调心的联系最为密切。调心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人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但并非全部。有许多练功中的意念活动并不以入静为宗旨。例如武术气功中的用意去摸劲、发力;硬气功中的以意运气。

以入静为目的的调心活动,大体有调整意念和调整情绪两大部分,仅以调整意念活动而言,又有意守的和不意守的两类。意守类的意念活动则有守内与守外的不同。守内是指守身体的某一部位,最常见的是意守丹田,或意守百会、涌泉等穴位。

守外是指意守体外的某一景物或某一空间。例如可以意守远处的一座山峰或近处的一棵树木、一盆鲜花;也可以意守空间的某一个点,如胸部中穴前三寸处。仅意守类的意念活动就不胜枚举,加上其它种类的意念活动,再加上感觉和情绪的调整,足见人静的调心活动是何等纷繁。

调息对于入静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但也有很大影响。不能设想一个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的人已经入静了。相反、真正入静的呼吸是极细微的,甚至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完全停止呼吸。曾有报道说一位印度的瑜伽功修炼者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人把他装在大木箱里深埋在地下数天,这些天中他在大木箱中静坐,联结在他身上的仪器记录不到他的呼吸乃至于血压、脉搏。当他重见天日后,过了几个小时就恢复了正常活动,身体并未受任何损害。可以推想,他在地下时进入了极深的入静层次,在那个状态中,呼吸已经完全停止这里指(外呼吸即肺呼吸他的内呼吸即细胞呼吸,似应尚未停止)一般练功者入静的层次没有那么深,呼吸当然也不会完全中止,但应该是缓慢和微弱的。总之,呼吸运动抑制的程度与入静的程度成正比。

调身对于入静的影响在三调中是最小的,可也不容忽视。撇开动功不谈,就是在静功之中,采用姿势的不同,对入静的影响也不同。各种站式静功的入静层度一般说来较各种坐式静功为浅。为什么呢?因为人在站立时保持平衡和稳定要比坐时困难维持站立的姿势需要以腰腿部为主的许多肌肉群协调运动才能完成。这势必使许多肌肉处于一定的紧张状态,而支配这些肌肉的神经也需要保持相当的兴奋,甚至在大脑皮层中也要有预防摔倒的警觉。这样,从身体到精神,都难以做到完全充分的放松,入静的层次也就必然会受到影响。

因此、一般站式练功入静,只要求排除等多种姿势,其中各种姿势对入静的影响又有细微的差别。坐式静功也有同样的情况除了站式和坐式,还有卧式的各种静功,它们对于入静也都发挥着微妙的影响。

喜欢本文的小伙伴点赞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